隨後,他們趕緊拿起單反相機,各種猛拍。“幾乎整個海岸線都泛著熒光,如果浪夠大,會看見一種藍色生物被激蕩在空中,像螢火蟲一樣,美炸了。”鄭通達說,泛著熒光的東西越是受到外力的撞擊,它呈現的藍色熒光效果就越明顯。他們一直拍到晚上10點多,鄭通達拍了800多張照片。“這個神奇的熒光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2點多才消失。”
拍到這次“熒光海”,鄭通達和朋友們高興壞了。“之前在網上看到福建、廣東等地海面曾出現這種現象,我就想,溫州可能也會有。”鄭通達首先選定了洞頭,然而,並未在那裡發現“熒光海”的蹤跡。“這次居然歪打正著,碰到了。”
這幾天,他們在朋友圈曬出拍到的美圖,贏來點贊一片,也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紛紛前往北麂島,追尋“熒光海”的奇幻身影。
“熒光海”由夜光藻引起
5月和6月比較容易出現
為什麼會出現神奇的熒光海?昨天,記者請教了瑞安市海洋環境與漁業監測站站長蘇雄。
根據描述和圖片,蘇雄判斷這種現象是由夜光藻引起的“熒光海”。他介紹,最近,海水溫度一般都在20攝氏度左右,再加上充分的日照,且有長江中下游水流、台灣暖流、西太平洋暖流都在北麂島海域匯集,這樣的海洋環境,非常適合夜光藻生長。夜光藻在夜間會發光,只要它夠多,密度夠高,就會看到成片的“熒光海”。
蘇雄說,往年的5月至6月,北麂島也出現過“熒光海”,因為這時水溫條件都是20多攝氏度,最適宜夜光藻生長,但有時3月、9月、10月,水溫達16攝氏度左右,也會出現。“這種熒光海不僅僅出現在海岸邊,有時還海面上也會出現,比如漁夫出海打漁,船突然行駛到夜光藻密度很高的地方,也會看到一片熒光。”
蘇雄說,夜光藻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無毒,是海洋中原本就有的一種生物,當它大量聚集時,甚至白天都可以發現海水呈粉紅色。不過,如果夜光藻大面積爆發的話會形成赤潮,會吸走海水裡的氧氣,讓魚兒缺氧,影響漁業。瑞安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一直在跟蹤監測海域內的赤潮,十幾年來,瑞安管理的海域未發生赤潮污染現象。
來源 溫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