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與ICCN“橡樹園”項目相關的一條新聞——“66萬元人民幣購房移居德國”,曾在國內引發強烈爭議。盡管後來被證實是一種誤導,但記者發現,來“橡樹園”的中國商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中國村”邊有一所幼兒園,走進幼兒園,記者隨即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味,墻上掛著中國地圖,還有一些中國飾品。全幼兒園有1/5是中國孩子,連幼兒園老師也會說一些中文。
中國人也是此地零售商的主要收入來源。當地一家創建於1940年的屠宰場的負責人說,隨著中國人不斷到來,一些豬耳朵和豬內臟的消費需求量猛增。這裡的中餐館也多了起來。一家中餐館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人不習慣吃德國菜,對中國商人來說,十幾歐元一餐的中餐不算貴。
附近的德國食品超市艾德卡甚至在貨櫃上開辟“專供橡樹園的商品”,以滿足中國人的需求。這還不够,《環球時報》記者看到,艾德卡正在“中國村”村口旁建設分店。
ICCN公司客服經理陳奕珊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絕大多數中國商人在這裡定居後不願離開這裡。不過,也有人向記者表示,他們的目標不是這個山區小鎮,但由於沒拿到長居權,加上買的房子一時無法賣出,因此只能待下去。
中國人改變一個小城
對於比肯菲爾德市來說,突然在自己的地盤出現一個“中國村”,對它來說絕對是好事。據德國媒體披露,中國企業貢獻了比肯菲爾德商業稅的5%,同時這些從遠方來的新入駐商戶還要交納所得稅。比肯菲爾德經濟部門的負責人邁克爾·迪茨說,因為“中國村”,當地向中國的直接銷售額每月增長到16萬歐元。比肯菲爾德希望借助“中國村”繼續開拓中國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