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上個世紀兒童節:體育遊戲見證成長和變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2 14:35:18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遊戲是每個人童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六一”兒童節給了孩子們一個玩耍狂歡的機會,而對於成年人它則是一個懷舊的日子。

  “買不起好多玩具的時候,最簡單的物件也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66歲的退休工人容志華說。

  在中國,不同地方的孩子們生長環境可能有所差異,但是上個世紀70到90年代的孩子們都玩過類似的遊戲:跳皮筋、踢毽子、投沙包和跳房子。

  不止是一場遊戲

  在湖北長大的容志華小時候最喜歡的遊戲是跳繩。她一分鐘可以跳一百多下。在1962年,11歲的容志華在武漢市首屆少年冬季“三跳”運動大會上跳出了32種花樣,獲得女子花樣跳繩冠軍。

  她從七八歲開始跳繩。“可以跳出很多花樣,所以這項運動讓我很有成就感。”她回憶說。“另外跳繩很方便攜帶,走到哪兒跳到哪兒。我們和小朋友一起跳,大家結對子互相幫助。”通過跳繩她交了不少好朋友,把互助也發展到學習方面,這些朋友現在仍有聯繫。

  在福建,吳彥達痴迷於另一個遊戲:腳鬥。這個遊戲在中國的北方叫“撞拐”,在南方叫“鬥雞”,玩遊戲的人單腿支撐,握住非支撐腿,試圖用頂、撞等方式讓對方倒地。

  52歲的吳彥達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他的父親一個人工作要養活八口人。他只有一條褲子,母親晚上洗完,他第二天早上半幹著繼續穿上去學校。

  艱苦的生活中,遊戲帶給了他快樂。“我那個時候個子比較高,腳鬥玩得好,是孩子王。”他回憶起往事仍然很自豪。

  “在遊戲中,我們磨練了意志,鍛煉了體質,培養了自信心和榮譽感。” 吳彥達說。“身邊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但是遊戲中永遠是公平公正的,只有玩得好的才能贏。”

  湮沒在發展的塵埃中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舊的遊戲失去了吸引力。

  “兒童遊戲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遷、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有很深的關係。”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社會學系教授朱東亮說。

  孩子們離開了街頭巷尾可以一起玩耍的鄰居住進了高樓,獨生子女政策使他們也沒有了兄弟姐妹,一些集體的遊戲比如躲貓貓、老鷹捉小雞無法進行。

  此外,朱東亮表示,過去的外在物資條件和社會條件是當時那些兒童遊戲的物質載體。“那時物質匱乏,信息科技也沒有現在發達,那時的外在物資條件和社會條件是當時那些兒童遊戲的物質載體。”他說。

  而現在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讓孩子可以宅在家里享受遊戲的樂趣。

  騰訊研究院的一個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青少年網絡遊戲用戶規模達1.91億,占青少年網絡用戶的66.5%。青少年首次接觸網絡遊戲的年齡日益低齡化。所有青少年遊戲玩家中41.1%在11到14歲之間開始玩網游,20.2%在10歲以前就開始玩了。

  容志華9歲的孫子也喜歡玩手機遊戲。“我告訴他我手機裡面沒有遊戲,他很快就下載了一個。”她說。

  為了鍛煉身體他們讓孩子在外面學習跆拳道。事實上,現在很多中國的家長給孩子在外面報各種運動類和藝術類的興趣班。

  “有專門的體能訓練班,一百多塊錢一節課。”北京的馬岩(化名)說。她六歲的兒子現在在學鋼琴和擊劍。她發現孩子對手機和電視上的動畫片很上癮。“好多動畫片一點兒也不好看,可是要是孩子不看,到了幼兒園都沒法跟別的小朋友交流。”

  37歲的馬岩小的時候跳皮筋跳得特別好。“最高的時候皮筋舉到脖子那麼高,也能跳得過去。”她說。“既練平衡又練跳躍,那是最好的體能訓練,還收獲了好多小夥伴,現在有什麼樣的遊戲或者興趣班能夠達到那樣的效果啊?”

  留住兒時的記憶

  吳彥達後來先後做了律師和房地產商,但是童年的遊戲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個夢。

  2005年,他開始研究腳鬥並嘗試舉辦比賽。5年後他成立了國際腳鬥士協會。

  目前他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培訓了3000多名教練員、裁判員,建立了16家俱樂部培訓基地,註冊了20000多名腳鬥士運動員,舉辦了50000多場比賽,在全球118個國家和地區註冊了腳鬥士項目的知識產權。

  “當初其實心里挺沒底的。”他說。“我在大學的時候,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就已經很少有人玩這個遊戲了。”

  就連他的女兒也不支持。女兒1994年出生,對腳鬥的態度是“過時了”。

  但是她的看法在2008年發生了改變。“我帶她去沈陽觀看了一場比賽,她很快就開始感興趣了,還參加了拉拉隊。”

  吳彥達談起腳鬥總是滔滔不絕。“那是我們民族的傳統運動,我希望有一天,它能夠進入奧運會。”他說。

  隨著近些年讓民間遊戲重新回到孩子中間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學校和幼兒園也做了不同的嘗試,比如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就在孩子們的戶外活動中推廣了丟手絹、跳房子、抬花轎等傳統遊戲。

  然而70歲的社會學家、原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對傳統遊戲的復興並不看好。

  “傳統遊戲都是室外遊戲,但現在大氣污染那麼嚴重,怎麼恢復呢?”他說。“我小時候也有很多喜歡的遊戲,比如打雪仗,捉迷藏,滾鐵環,都是在馬路上,但是現在城市擁堵,車多,外面不安全,都是大城市病造成的。”

  不論傳統遊戲前景如何,它曾經為很多人帶來了歡樂以及健康的體魄。容志華50多年來一直身體很好,現在仍然喜歡運動。

  閑暇時,她常會回憶起過去玩遊戲的日子。“那時候我們都單純得很,幾個同學邀在一起,跳跳繩,跳跳橡皮筋,簡單而又快樂。”她說。(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