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峰會達成多項實際成果,表明中歐關係未來發展仍有充足動力。比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雙方承諾推進巴黎協定、落實《中歐能源合作路線圖》,還有意在9月和加拿大一起舉行部長聯合會討論能源轉型。在“一帶一路”建設合作上,雙方簽署《絲路基金和歐洲投資基金促進共同投資框架諒解備忘錄》,設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這個共同基金持資5億歐元,歐洲投資銀行和中國的絲路基金出資各半。
第三,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中歐關係中既有的經貿框架也面臨調整,這需要一定時間,耐心磨合併不一定是壞事。李克強總理已分別向德國、歐盟、比利時施壓,要求歐盟為遵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在修訂後的反傾銷法規中不得歧視任何國家。而容克則在中歐工商峰會的主旨發言中“為中國改革道路的雄心鼓掌”之餘,指出“希望看到執行的速度加快些”。
中德“特殊關係”具有生命力
德國是李克強總理歐洲之行的重要一站。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德國在歐強勢崛起,與中國的關係發展也十分迅速。2016年,中國超越法國和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外交部已於近日增設亞洲司,下設中國處。
但隨著中國迅速爬升產業鏈,德國對中資的擔憂也在增加。據榮鼎咨詢,中國在德併購額從2015年的12億歐元激增至2016年的110億歐元,且併購中多有高新技術企業。德國知名咨詢公司羅蘭貝格認為,中國20年內便可達到德國企業的生產水平。這導致德國成為歐洲內部呼籲中國要“互惠對等”的主要力量,並帶頭敦促歐盟建立限制外資的機制。
但訪問成果表明,中德關係的基礎仍然十分牢固。第一,中德在全球秩序上有共同語言。中德都嚴重依賴貿易,是順差國,故雙方表示“維護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系”。此外,雙方皆表示要落實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第二,中德在“走向全球”過程中有新的合作增長點。在此次總理會晤中,雙方積極評價在阿富汗開展的聯合培養礦業人才項目,還探討在非洲開展三方合作。第三,中德企業合作創新、共奪產業鏈制高點的動力也非常足。此次中德雙方提出支持兩國電子商務合作、支持兩國中小企業合作,並簽署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新能源汽車合作、自動駕駛技術合作等多個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