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推進我國智庫國際化。我國應積極推動智庫外交,構建價值觀傳播網絡,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智庫外交已經發展成為整個外交體系的智力和信息中樞、國際交流平台,在雙邊和多邊外交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機構因其國家信譽而擁有強大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廣泛的國際數據獲取渠道,可以協助智庫加強能力建設,如共享國際信息數據來源渠道、邀請智庫人員參與國際研討活動等。智庫還須注重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先進信息傳播手段和溝通策略。
第四,引入競爭機制,促進智庫體系多元化。首先,對我國智庫行業的發展進行整體規劃,促進不同智庫協調發展。政府相關重大決策咨詢項目應向社會公開招標,堅持多個主體參與咨詢原則,平等對待官辦、民辦、高校智庫,重視其研究觀點和質量。其次,鼓勵社會智庫發展,注意提升存量、發展增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加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大潮。激發各類智庫活力,促進其相互競爭、協調發展,形成智庫市場良好運作的局面。此外,官方智庫與社會智庫擁有的資源渠道各不相同,故智庫間不可盲目競爭,而是應發揮各自的長處,實現優勢互補;明確二者的側重點,完善決策咨詢領域的分工,提高智庫總體的服務效率。
第五,提高智庫自身實力。首先,智庫需明確自身定位,增強責任品牌意識。這要求智庫立足於國內各領域市場,清晰定位,真正為各級政府、社會和公眾排憂解難,提供切實高效、針對性強和可操作實施的對策。智庫需根據自身目標定位,圍繞問題開展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研究工作,提升智庫在不同領域的學術及社會影響力,加強自身品牌和能力建設。其次,建設中國特色的“旋轉門”機制,吸納知識與實踐豐富的學者,鼓勵人才在不同機構部門間流轉。現代公共事務的複雜性決定了對知識要求的綜合性,因此,中國智庫應加強自身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知識互補性強的研究團隊,提供高質量的研究產品。質量是智庫影響力的生命線,我國智庫應著眼於政府和公共事務發展的現實需要開展研究,講究研究成果的實效性。同時還應注重克服智庫研究的短視問題,立足於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格局,使研究成果更具戰略前瞻性。
綜上所述,日趨複雜的國內外新環境、新問題及不確定性對我國政府的國內外政策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政府急需各類智庫組織協助,彌補在信息、時間和專業知識等方面的短板,以更好地應對新問題、新環境。更需要一個能夠吸收國外先進思想和有益經驗、抵禦西方滲透、提供能夠解決問題對策建議的強大的智庫市場,為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獲得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高校智庫運行機制研究”(2015JDXM026)資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亮 盧莉莉;作者單位:東吳商學院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