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科技基礎、強化戰略導向,我國創新正不斷發力。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刊文稱:“我們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特色,找准突破口,抓住關鍵問題,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強國之路。”
打通痛點,創新自信進一步增強
體制機制束縛曾困擾科研工作者,抑制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後審議通過一系列重要科技體制改革文件和方案,確立科技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和時間表、路線圖。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專辟一章對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部署。
對山西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雲波來說,報銷曾是件頭疼的事。“一個好的項目負責人,還得是一個好會計。”如今,隨著《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出台。張雲波欣喜發現,綁在科學家們身上的條條框框正在被去掉,大家有了更自由的科研空間。
成果多、轉化少、推廣難,過去一些科研工作者“捧著金飯碗討飯吃”。針對此,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台,山東進一步出台政策明確對發明人、共同發明人等在科技成果完成和轉移轉化中作出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比例不低於70%、不超過95%等有力措施。一系列舉措大大激活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深化創新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同步推進:在服務上做加法;在檢查上做減法;在管理上賦予高校、院所更多自主權……多位科研工作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找准了科研人員在工作中遇到的痛點,打通政策執行中的堵點,切實增強了科研人員的成就感、獲得感和創新自信。
“如果不自信,不敢想,不敢做,自主創新就落不到實處。”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在激活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