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台聯研究室主任陳立謙作為第一環節的主持人正在發言(中評社 海涵攝) |
《遠望》雜誌研究員張慧閔深入為在場學生分析了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的本質,據她介紹,“同心圓理論”由杜正勝於1995年發表在《聯合報》上,意指“第一圈是鄉土史,第二圈是台灣史,第三圈是中國史,第四圈是亞洲史,第五圈是世界史”的歷史構建,而杜正勝所言的“同心圓理論”提出的目的則是一種政治上的需要,即“在建立台灣國家民族認同的基礎上重新解釋歷史”。張慧閔對該理論提出了一系列質疑,並表示,所謂的“台灣島史”是以客觀多元為名的“價值相對”和“道德虛無”,以“政治正確”取代了“歷史真相”。
來自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大陸組的何天陽講述了1998年課綱歷史科並入社會科的目的,他分上層結構、中層環境、微觀事實三個層面對這一事實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夏潮聯合會評議長許育嘉做了以“兩岸歷史教育與歷史虛無主義”為主題的分享,他認為,兩岸應推動實質性的教育交流,而不僅僅是禮貌性的拜訪與游覽性的參觀。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圍繞“台灣的‘去殖民化’之路”進行了發言,在發言中,他特別舉到魏德聖的“三部曲”——《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和《KANO》,以此批判島內的“美化殖民”行徑。他認為,如今的“撥亂反正”之道唯有“全面復興中華文化”。
研討會的第三個環節問答互動環節,此環節由王炳忠和《遠望》雜誌研究員張瑋珊任主持人,來自兩岸的專家王曉波、劉大可、石佳音、楊彥傑、喬正中、鄧孔昭、李理“坐鎮”主席台,為學子們答疑解惑。台灣學生踴躍舉手提問,與老師們共探課綱問題。
本次研討會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由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遠望》雜誌總編石佳音進行總結發言。石佳音在發言中提出島內應破解兩大“迷障”——“反共義士”的神話和“天然獨”。他表示,在島內被作為英雄宣揚的“反共義士”並不是真的如大家耳聞的那樣,所謂的“反共義士”是當初國民黨在背後操縱的、被裹挾到台灣的另一種“戰俘”,這些人被關押洗腦,並強行在其身上刻上“反共”字樣,因此,石佳音呼籲,應揭穿島內“反共義士”的真相。關於“天然獨”,石佳音認為,這與台灣的教育體制有關,台灣的年輕學生在最初就被灌輸了“台灣中國為兩個政權”的觀念,這與他們而言是作為“客觀知識”的存在,要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必須要大力復興中國的大傳統,讓台灣人意識到,自己也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從而改變“天然獨”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