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段落通過表現眾將士面對強敵的勇敢反擊和面對危難的堅韌持守,展現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誕生的一刻起就具有堅定的信念與力量。影片堅持敘事的真實,同時又不乏高度風格化和類型化的藝術手法,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這部電影在紛繁的故事線索中,只用寥寥幾個鏡頭,就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就生動地凸顯出人物性格,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人物。無論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這樣的革命領袖,還是當時嶄露頭角而後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大顯身手的粟裕、林彪,都很生動地出現在影片中。具體來說,細節的使用為人物刻畫做了較為充分的鋪墊。如在影片開始的四一二政變中,周恩來被扣押,生死關頭,他冷靜從容地曉之以義、動之以情,凸顯了他的性格特質和人格魅力。在起義部隊的危急時刻,賀龍義無反顧地要求入黨,質樸和堅定的氣息撲面而來。在三河壩戰役中,朱德慷慨的演講鼓動了革命的意志。其中,影片著力表現了毛澤東的歷史洞察力,表現了他對中國革命具體情勢的深入理解,把發動農民革命作為關鍵,為中國革命未來的勝利奠定基礎。毛澤東和家人告別的一幕則讓人看到革命領袖的深情,“無情未必真豪傑”,這一深情流露成為電影令人難忘的片斷。
這部電影讓人印象深刻的另一鮮明特點是它所展現的青春激情。影片在人物第一次出現時都標出其當時的年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在中國歷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其實在當時都非常年輕——多數都是二三十歲。可以說,他們都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之交的“90後”和“00後”,正是這樣一群青年人在民族面臨危機之時奮起反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這就是歷史的真實。我們後來看到的德高望重的老一代革命家,當年就是這樣書寫他們的青春的。相信這樣的故事對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對今天的“90後”和“00後”觀眾來說,是頗具震撼力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新的發展進程中,年輕一代如何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正是這部電影引發人們思考的關鍵所在。
書寫歷史是為了告訴未來。這部電影其實是在呼喚中國年輕一代的歷史擔當。眾多年輕的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參與演出,使電影更容易為青年觀眾所接受。年輕演員的演技可能還不成熟,其表演技巧也尚存可議之處,但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熱情參與向“當年的同齡人”致敬,向今天的年青一代傳遞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傳遞正能量,推動越來越多的青春力量凝聚到民族發展之中,這種熱情相信已被廣大觀眾感受到、領悟到。《建軍大業》是今天的中國向人民軍隊和現代中國人的奮鬥致敬的影片。它讓人們在記住過去的奮鬥和光榮的同時,激勵今天的中國人用激情和力量努力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