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做一棵綠色發展的“先鋒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4 10:41:07


塞罕壩草原(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塞罕壩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播得下種、看得見根,我們最終就能築牢一道道生態屏障,書寫一個個綠色傳奇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當車子開到一片樺樹林,技術人員講起了“先鋒樹”的故事。這些樹適應性強,能在較惡劣的條件下生長,固定沙土、改善土壤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著小區域內的“小氣候”,為其他樹種落地生根營造綠色環境。

  先鋒樹的故事,讓我不由想起了塞罕壩人。

  “既然是林場,種樹就是主業,種一棵就要活一棵。”80多歲的第一代務林人簡單樸實。

  “我和林場同齡,林場就是家,當年十幾歲栽的樹,現在也幾十歲了,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在心裡扎根。”60多歲的第二代務林人談得最多的是感情。

  “我們林業有個說法,叫‘適地適樹’,意思是環境條件要跟種樹特性相適應。我們之所以選擇了塞罕壩,或許也是因為符合這項原則吧。”作為80後的第三代務林人,上壩扎根更看重規律。

  55年,一代人傳一代人,矢志不移,讓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不正是先鋒樹的生動寫照嗎?

  徜徉在綠海間,不禁慨嘆,這滿眼的綠色,是一代又一代人才“拼”出來的美麗,那每一株苗、每一棵樹,都凝結著務林人的數十載光陰。“把愛交給青山,今生無怨無悔,把愛交給綠水,生生死死不變。”從馬蹄坑會戰到斜坡上攻堅,從窩棚裡擋風到燒石頭抗寒,艱苦奮鬥的幹勁造就了如今隨風起伏的林海。一草一木,染綠的不僅是共同生活的家園,而且凝聚了一種精神。如果沒有第一代務林人甘當那棵先鋒樹,也就沒有第二代、第三代幹事創業的土壤。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正需要以“先鋒樹”們的奉獻擔當,一代接著一代幹下去。

  樹種、兩月齡樹苗、兩年小樹、數十年林子……育苗基地展現出的不是簡單的“種種種”,而是頗有儀式感的生與養,更映照著生態文明的進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今天,當“兩座山論”深入人心,當“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成為共識,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應當從理念變成行動,每個人更應當打頭陣、成為先鋒樹,爭當大自然的“保潔員”。每個人的努力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海,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才能化為現實。

  “親身親眼經歷一切,看到發展越來越好,就會有成就感。”如果說林場人的自豪來自一鍬土、一瓢水的撫育,那麼對人類而言,從祖先走出並利用森林來建設城市文明,到現代人越來越向往並珍惜森林的存在,人與資源、與綠色、與未來的關係,更是一道永恒命題。真正有成就感的,不是人類征服了大自然,而是人類與自然的互動包容。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即便開發利用資源,也要為後代計、為永續計。歸根結底,綠色發展是一項風物長宜放眼量的事業,不僅因為“40年以後才能看到結果”,更是因為“不荒涼的人生”才足以改造“荒涼的沙地”。

  在塞罕壩,有兩個故事意味深長:一個是百萬畝人工林海中的活標本“一棵鬆”,如今它超過200歲了,綠色茁壯,充滿青春活力,代表希望;一個是秉承“堅守就是貢獻”信念的望火樓夫妻,他們用繪畫戰勝孤獨,名為《守望》的作品細膩感人。屹立不倒的樹是功勛,瞭望護衛的人是英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

  時間不會辜負任何人。塞罕壩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播得下種、看得見根,我們最終就能築牢一道道生態屏障,書寫一個個綠色傳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