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潛行者”:水下滑翔機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在南海部署了‘具有破壞性的’技術設備,以加強自己的領土野心。”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11日則用更為聳動的語言描述了“中國在南海的另一種新裝備”。報道稱,中國上月在南海“國際航道”布設了12台“海翼”水下無人潛航器開展“科學觀察”。今年3月,正是這種潛航器在測試中達到6329米的最大下潛深度,打破美國保持的同類設備世界紀錄。“北京可能正利用這種新裝備支持其在南海地區的擴張”。
據介紹,“海翼”潛航器屬於水下滑翔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它最大的優點是能源消耗小,水下噪聲低,可以長時間在水下巡航。中國科考隊近日在南海布放的12台“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提供了詳細的海洋環境信息,數據實時傳輸回陸地實驗室,對氣象預報、海洋監察等有較大應用價值。
對於這種科研裝備,美媒卻認為它具備一定的軍事用途。報道稱,美國就用多達130台不同類型的水下潛航器收集全球海洋的水文資料,這些信息對於潛艇行動和反潛作戰非常有用。潛航器也可作為秘密的偵察工具,避免操作人員靠近外國海岸。而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專家西爾維婭·米希拉則表示,憑借無人水下潛航器的探測能力,可以使“海洋透明”,有可能改變未來戰爭的形式,因此中國才會對這種新興的水下無人機產業投以巨資。
硬把“神器”與南海掛鈎
無論是海上核電站還是“海翼”水下滑翔機,都不是首次對外公開,《環球時報》記者此前在多個展會上見過這些“黑科技神器”的身影。例如2015年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上,就公開展出過“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反應堆浮動核電站”模型;2016年的“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也公開介紹過“海馬”號4500米作業級無人遙控潛水器、“海燕”“海翼”深海滑翔機等多種無人潛航器的實物和性能。
一名中國專家1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中國科技實力和國力的提升,這些新裝備投入使用、造福社會無可厚非。這些裝備之所以突然引起外媒關注,恐怕更多還是因為它們被強行與南海掛上鈎。他認為,中國與東盟近日達成的“南海行為準則”框架讓某些域外勢力不滿,希望借機重新挑起“中國威脅論”。只是這種“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老把戲,恐怕有心之人都能識別得出。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