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鎮打造世界物聯網大會永久會址,不是追求建築物的雄偉,而是更多反省,就算鄉村小鎮,一樣擁有科技力量,還有愜意生活。(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桐鄉8月19日電(記者 黃文杰後續報導)很多人會懷疑,互聯網時代來臨,無遠弗屆,為何還要蓋國際會展中心?事實上,大陸不再追求建築物的雄偉壯觀,他們正在落實,把智慧烏鎮,變身“互聯網+”樣本。
遠眺展覽中心會發現,會展中心像被一簇簇絲線籠罩著。走進看,5.1萬根不銹鋼索形成了垂掛簾幕,又以三層、五層重疊的方式交織成網狀。烏鎮所在的桐鄉盛產絲綢,千萬根縱橫交錯、經緯編織的絲線,仿佛帶著一股江南煙雨的韻味。這恰好成為設計師們用來寓意“互聯網”的絕好載體。
這棟由“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中國美院教授王澍領銜設計,確實展現特有的建築風格。
如今的烏鎮,不再只有千年水鄉的古典面孔,歷經兩屆峰會,烏鎮江南水鄉的韻味,與現代互聯網氣息融合,做了完美的比例調和。
烏鎮是一個平民化的小鎮,由碎片化的民居集聚而成,這恰好吻合了互聯網草根、碎片的特性。
再添上星星點點野趣風味的休憩小場所,輕鬆休閒的互聯網氛圍隨之而來。
“表面上看,烏鎮和互聯網根本不搭界,但本質上非常相似。”王澍說,在互聯網時代,原本需要大家聚合在一幢大樓裡解決的問題,如今通過一根網線就能解決。
在他看來,未來大都市、大建築恐怕都不需要了,“互聯網時代不在乎你在多大的建築裡,不在乎你有多少財富和權力,只要你手上有連接互聯網的產品。從這一角度看,碎片化的烏鎮應該特別像未來建築的想法,更符合互聯網時代。”
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烏鎮有四通八達的水道、80多座石橋,這與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理念完全吻合。
這一意象,被借用到會展中心——三座建築沿南、東、北三個方向,圍繞中心的池塘而建。
在王澍的設計中,將是一片碼頭,搖搖晃晃的烏篷船隨時可以在這裡停靠,“接待中心是烏鎮的客廳,也是連接世界的‘入口’。”
整個烏村也規劃許多不同村落,除了主軸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走出戶外,搭著小車或悠哉散步,維持江南風光,就算鄉村小鎮,一樣擁有科技力量,還有愜意生活。
由台灣律師與法律學者組成台胞權益保護交流團,8月7日到11日來浙江參訪交流,走訪浙江杭州、烏鎮、寧波等地,跟杭州律師事務所、西湖區地方法院、烏鎮法庭以及參觀多家台資企業,9日參訪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
台胞權益保護交流團成員包括,團長臺北商業大學副校長劉瀚宇,團員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吳威志、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徐名駒、理明律師事務所律師陳貽男、寬信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麗玲、建業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張少騰、中理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律師楊智綸、台灣中評通訊社總編輯林淑玲以及台灣中評通訊社特派員黃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