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工人在威縣北汽隆威河北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8月19日電/就目前而言,要麼從工資角度來看,中國將趕上部分歐洲國家;要麼歐盟最新成員國的工資水平因為有關勞工的全球競爭——中國輕易地贏得了這場競爭——而受到限制。實際上,這兩種情況都存在。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8月16日報道,在上海(1135美元)、北京(983美元)和深圳(938美元),中國人的月薪中位數已超過歐盟最新成員克羅地亞的水平。克羅地亞的淨月薪中位數是887美元。克羅地亞2013年加入歐盟。
上海的工資中位數還超過了波羅的海地區兩個最晚加入歐元區的成員國——立陶宛(956美元)和拉脫維亞(1005美元)。2016年的政府數據顯示,另一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的月收入中位數為1256美元。
過去10年中,歐洲一直試圖將來自東歐的低成本熟練工人并入歐盟。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全面融入全球勞動力大軍。中國和東歐勞工加入世界勞動人口,導致了世界範圍內非熟練工人和裝配綫勞工的工資停滯。
俄羅斯外貿銀行資本公司經濟學家尼爾•麥金農說,在經濟學中,這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綫的扁平化”。
他說:“全球化的衝擊和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大增加了全球勞工供應。”對全球消費者來說,中國勞工的供給過剩和低成本中國產品流入世界經濟是一個福音。但這也意味著,東歐的某些產品和勞動崗位不得不同成本更低的中國展開競爭。除了供應鏈和市場,一個企業的最大成本就是勞動力。中國工人最終賺到了工資。這個世界出現了一句箴言:對於你能做出的任何東西,中國都能更廉價地做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工資水平與中國相似的東歐的命運就在意料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