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歐洲“毒蛋”引發食品信任危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21 10:04:35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近日曝出的歐洲“毒雞蛋”事件後續影響不斷發酵,除了身處事件“風暴眼”中的荷蘭、比利時、德國等西歐國家深受其害,包括亞洲的韓國等世界其他禽蛋市場亦“聞蛋色變”,一方面收緊了對本國氟蟲腈農藥的使用管制,另一方面則加強了進出口檢疫力度,將歐產雞蛋“拒之門外”。事實上,共同食品安全檢測機制一直是歐盟近年來引以為傲的一項一體化成果,歐盟對食品安全檢疫的標準更是以嚴苛而著稱。不過隨著此次“毒雞蛋”事件的曝光,歐洲乃至世界消費者對貼有“歐盟製造”標簽的食品信心度必將大打折扣。

  “毒雞蛋”事件對歐洲民眾的心理與日常生活影響還是相當明顯的。首先,歐盟國家間食品流通度極高,在比利時吃到的西瓜基本產自於西班牙或者希臘,而德國超市裡的藍莓則多數為荷蘭種植。因此荷蘭“毒雞蛋”對歐洲各國的“傳染”速度極快,目前包括比利時、德國、法國、瑞典等多達16國市場上均發現了含有氟蟲腈成分的雞蛋,部分當地超市內的雞蛋貨架要麼是標出“打折”字樣,要麼便徹底停止出售雞蛋。一位曾在中國常駐多年的歐洲記者打趣稱,雞蛋占據了歐洲人每日餐桌近三分之一的分量,聰明的中國人可以用豆腐腦代替雞蛋羹,但我們歐洲人如果沒有雞蛋,的確會在下廚時“發懵”。目前尚不得而知“毒雞蛋”風波何時得以平息,但最近荷、比兩國互相推卸責任以及歐盟遲緩的應對則不斷點燃著當地消費者與商戶的怒火。

  上世紀80年代,由於歐盟境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歐盟委員會於1992年專門就食品安全監管問題修改了《歐盟條約》,修改後的《歐盟條約》特別賦予了歐盟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權限,旨在保證歐盟消費者的健康權益。自此,歐盟的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風險監管以及市場流通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同時歐盟還通過法律手段,規範了成員國層面的食品安全監管權利與義務,堪稱為食品安全上了“雙保險”。

  不過事實證明,歐盟的食品“雙保險”也依然有漏洞。首先便是成員國之間的“踢皮球”。根據當地媒體披露,比利時食品安全局最早於今年6月便已知曉相關情況,但因處於“調查舉證階段”,便未予公開。同時,比利時農業大臣還在近日召開的聽證會上表示,荷蘭去年11月便發現了雞蛋內氟蟲腈超標的問題,在比利時6月份要求荷蘭提供相關情況時,荷蘭直到7月中旬才給予了回應。對此,荷蘭食品安全部門予以反擊稱,“我們去年11月並未發現相關威脅情況”。換言之,當前比利時與荷蘭均忙著“甩鍋”,事件主責方仍籠罩在迷霧之後。

  其次,歐盟監管部門還處於“趕往現場的路上”。根據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近日的表述,激活歐盟食品與飼料快速預警系統的前提是“成員國上報相關信息”,但歐盟直到7月20日才接收到比利時有關“毒雞蛋”的報告。言下之意,這“鍋”歐盟也不能背。

  另據當地媒體消息,鑒於歐盟主要機構當前正處於夏休期,預計歐盟官方對“毒雞蛋”事件的具體應對行動將會延遲至9月份。

  雖然此次“毒雞蛋”事件本身僅是一起食品安全問題,但其在更深層次上折射出歐盟一體化進程仍然任重道遠。在號稱對食品安全監管最為嚴格的歐盟境內,近年來接連發生了“毒雞蛋”、“馬肉事件”、“毒草莓”、“毒豆芽”等食品安全醜聞,不僅反映了歐盟監管機構內部亢雜的行政監管機制有“落伍”之嫌,也暴露出成員國間在面對諸如此類的事件時,信息流通不透明、責任劃分不到位、應急反應不及時等一系列弊病。

  (來源:中國經濟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