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異彩的生活機器人
除了用於製造領域和高危行業,德國人十分重視機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今年春天,據德國媒體報道,達美樂比薩宣布與自動駕駛機器人初創公司Starship合作,未來兩個月內將在德國漢堡使用機器人運送比薩。Starship公司的六輪機器人高約兩英尺,重量約40磅,行駛速度每小時四英里,配送範圍為1英里。雖然機器人可以自動行駛,但是目前仍需要有人陪同,以免路線錯誤。儘管Starship是一家英國公司,卻在德國得到了廣泛的宣傳。
在今年3月的德國慕尼黑電子展上,德國科學家研製出的Sub1 Reloaded機器人僅耗時0.637秒便破解三階魔方,打破了之前自己創下的0.887秒紀錄,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而人類破解三階魔方的紀錄為4.904秒。Sub1 Reloaded內部含有許多微芯片,這些芯片就像電子版的神經、大腦、肌肉一般組成了一個完整的Sub1 Reloaded機器人。
Sub1 Reloaded運用了英飛凌生產的微控制器,這個微控制器與無人車輔助駕駛系統中的控制器很相似,都能使機器做出“最少反應”。“最少反應”在自動駕駛中的作用比在複原魔方中的作用更大。這個機器人在魔方上的成功,會為工程師們改良自動駕駛技術以及芯片處理技術帶來一定啟發。
未來的雇傭關係
在工業數字化理念引領下,德國不斷提升自動化水平及智能機器人的使用率,已對就業領域產生巨大影響。調查統計顯示,機器人已威脅到德國59%的工作崗位,這引起德國各界的高度關注。
據劍橋大學發起的“未來的雇傭關係:就業將如何受電子化影響”研究項目調查結果顯示,德國現有的3000萬個工作崗位中,至少有1800萬個都可以被智能機器以及軟件取代。調查發現,不同工作崗位的失業風險程度取決於專業化分工、職位等級和工作性質。最基層的操作工種中有86%的工作崗位可以被機器人替代,輔助勞動力則是受機器人威脅第二大的工種。從絕對數量上來看,坐辦公室及從事文秘工作者最為危險,約190萬個工作崗位將受到智能化辦公等技術的威脅。其他受影響嚴重的行業有倉儲、郵政以及快遞業(150萬)、零售業(120萬)以及保潔行業(120萬)。
此結果一經公布便引發德國各界關注,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德國59%的就業人口都有失業可能。不過,負責調查的Ing-Diba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斯滕稱,“全面實行自動化這一趨勢既有可能成為現實,也有可能只是鏡花水月般的幻象”。至少對於擁有高專業化素養以及科研頭腦的從業人員來說,他們的工作穩如磐石。在德國24萬餘名醫生中,只有約1%(3100人)的工作是可以由機器來完成的。同樣不可替代的還有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這些科學家們的日常工作基本不可能由電腦來代替完成。調查顯示,在46000名科學家中,只有約2800人的工作可以由電腦完成。
但現實依舊殘酷。去年,德國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宣布將把生產線移回歐美等消費地,阿迪達斯CEO赫爾伯特·海納表示將會利用機器人來進行生產。而這些移回歐美地區的生產線,原本屬於中國、東南亞等地的代工廠。海納表示,在人工費用普遍較高的德國,現在反而可以用較少的人員實現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生產。這也意味著,來自德國的機器人開始與中國、東南亞地區的工人搶奪飯碗。
不過,人們也不必太過悲觀。德國研究者發現,實際上自動化的投入以及電子科技的運用不一定只是威脅人們的就業,還可能發揮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在電子科技以及信息產業,隨著產業水平的提高,將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畢竟,機器人真正全面取代人類工作還需要很長時間。就德國來說,大多還是巨頭型企業嘗試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工作,畢竟機器人的製造成本、部署成本、學習成本等都是機器人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門檻。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