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展示機器人手臂。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自2015年中國的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外來直接投資後,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并購方面一直保持著迅速發展的勢頭,很多國家和企業都把中國企業積極推進海外并購視為難得的合作機遇,但也有一些國家對此感到了“擔憂”。
法國《歐洲時報》8月25日載文《中資“出海”遭遇“雙限制”的雙重啓示》,文章說,據報道,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正在推動歐盟通過一項旨在阻止“不受歡迎的”外國投資的議案。所謂的“不受歡迎的”外國投資主要是指收購方得到政府補貼,或收購交易被納入政府指令,以及收購關系中缺乏互惠性的交易,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明顯是暗指中國。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動下,中國企業大舉收購歐洲科技企業以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此舉被認為可能使中國企業控制歐洲的最新技術。一般情況下,各國限制外國企業投資的“紅綫”是威脅國家安全,而這裡提出的“紅綫”卻是商業性的,即限制技術交流,不難看出這樣的提法中包含明顯的投資保護主義因素。
法、意、德等國推動限制中國投資的議程的同時,中國也開始加大對企業對外投資的監管力度。近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和外交部一份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限制中資企業對境外的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項目的投資,中國商務部也宣布將加強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真實性的審查。
歐盟內部出現要求限制中國投資的聲音,中國也強化了對外投資監管,一外一內都呈收緊態勢,這是否會影響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熱情,進而導致中國對歐投資增長放緩呢?
中國和歐盟都要收緊對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限制,雙方的目的卻不盡相同。中國強化對外投資監管的目的并不是限制對外投資,而是對企業對外投資行為加以規範。中國企業海外商業版圖擴展本是好事,但“一窩蜂”地“往外跑”,甚至有些企業以海外投資之名行資產轉移之實,這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還幹擾了國際經貿合作正常秩序,影響了金融穩定,因此必須加以嚴管。
中國正在力推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收購外國企業,中國企業可以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品牌價值,歐洲是世界上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因此,歐洲科技企業也成了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對象,中國美的集團對全球頂級生產系統和機器人供應商德國庫卡的收購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