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低成本藝術片博得生存空間
相較於商業片的冰火兩重天,藝術片在這個夏天的表現,反而給了我們更多驚喜和期待。西藏題材的《岡仁波齊》靠著朋友圈裡口口相傳的“自來水”,目前票房已經破億元。講述慰安婦幸存者生活現狀的《二十二》,製作和宣發成本加起來才300萬元,如今票房已達1.68億元,成為國內第一部票房過億元的紀錄片。
如果說這兩部藝術片的票房爆發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偶然因素,那麼正在放映進口藝術片《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則在為藝術片開辟一條獨有的放映渠道。該片目前在全國66個城市的270塊大銀幕上進行專線放映,並有可能實現長線放映。
從該片上映首周末30%左右的上座率來看,還是有不少觀眾願意為文藝片買單的。但能否持續保持一定的上座率,真正實現長線放映,還得看該片接下來一兩周的票房表現。“藝聯”牽頭機構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證實,此前媒體報道該片放映時長為3個月的消息並不準確,“藝聯”並沒有和加盟影院有過放映時間的約定,一部影片能放多久,還得看每家影院的具體排片。這也意味著,剛開始運作起來的“藝聯”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一切還都是未知數。
電影產業專家蔣勇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今年初奧斯卡獲獎作品,但新一輪的北美電影頒獎季即將來臨,又會有不少新的優秀作品出現在觀眾視野,那麼該片還能維持一定的熱度嗎?”
影評人關雅荻直言,要客觀看待藝術片的市場份額,未來對優質藝術電影可以有市場期待,但這“不是市場主流”。在他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電影的核心母題是如何建立主流電影市場化和產業規模化。藝術電影放映是一個附屬衍生類話題,現在把太多精力放在這上面,有點過早。”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