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社交媒體倦怠症來了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02 14:50:49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不久前,新版微信為智能手機用戶推出了“不常聯繫的朋友”功能,點擊後可以查看三類“僵屍好友”,並對他們進行删除、屏蔽等操作。有人認為該功能是為了方便用戶精准、高效地管理朋友圈。然而另一種解讀則認為,微信也是出於無奈。因為關閉朋友圈的用戶呈上升趨勢,大量無用的社交信息充斥朋友圈,導致信息過載,淹沒了用戶的真實需求。因此只有鼓勵用戶清理朋友圈,才能把用戶留下來。

  事實如何當然不能妄斷,但這種解讀並非沒有道理。《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顯示,認為社交媒體給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人從65%下降到61%,特別是“90後”群體中,31%的人認為“社交媒體讓我空虛浮躁”;34%的人認為“不能集中注意力”;39%的人聲稱已經關閉了社交媒體的推送提醒。這讓人不禁追問:社交媒體倦怠症來了嗎?社交媒體時代要過去了嗎?

  實際上,做出肯定的判斷仍然很困難。儘管身邊一些朋友確實關閉了朋友圈,一些人痛斥社交媒體的弊病,但不得不承認,社交媒體與我們生活的聯繫,恐怕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因緊密而產生依賴,因依賴而產生倦怠,雖然倦怠卻又不得不依賴,這種一體兩面的關係、這份難以割舍的心情,不正精確刻畫著人們對手機、對網絡、對社交媒體的複雜感情嗎?因此,思考的層級就不能停留在依賴還是倦怠,而必須觸及:在互聯網時代,人類的社交到底走向何處?人與人的關係又當如何界定?

  人是社會的動物,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這點古今皆然。社交媒體本質上是為滿足這種需求而產生的。它的最大優點就在於高效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數字化、虛擬化、信息化,並建立廣泛且觸手可及的連接,從而大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它的最大缺點可能也是高效率:由於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反而把我們的時間切成了碎片;由於可以線上聯繫,反而讓我們忘卻了面對面交流的那份真誠與親切。

  因此,當有些朋友拋棄了功能強大、內容豐富的社交媒體,我們就會發現:追求效率可能只是人與人社交的一個面向,交往中伴隨的眼神交流、語氣變化、感情宣洩乃至當時當地的空氣和氛圍,才是人類在交流當中最真實、最原初的渴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