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一家三口,全是新型職業農民,這別說在村裡,在省裡也是一件稀罕事。今年43歲的陳龍是山東省郯城縣歸昌鄉陳莊村村民,也是郯城縣農大家庭農場的法定代表人。近年來,他流轉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200多畝,托管土地1600畝,給鄉親們提供育苗、打藥等優惠服務。陳龍帶著家人一起種田,農場收入30多萬元。
“從小就種大田,對農業有感情。”陳龍說,以前自己伺候大田,沒想過靠種地掙錢。現在有了新技術和新管理方式,土地能產生更多效益。陳龍說,他的思想轉變,來自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5年3月,他順利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培訓給他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呢?
機械化種田。農用無人機在田間灑藥,機械插秧機在水稻田插秧,目前陳龍農場的物聯網正在陸續安裝中,將實現可視化生產、智能化操作。新技術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解決很多問題。拿打藥為例,以前人工費居高不下,還很容易出現農藥中毒。陳龍通過培訓獲得無人機操作證,承擔全縣農作物無人機飛防工作。今年飛防作業面積達到2000畝,還跨區域在河南作業了800多畝。
綠色化種田。他註冊家庭農場,經營土地200多畝,種植稻蝦共養綠色水稻50畝,註冊“郯陳”牌大米商標,開發綠色農產品,開始走規模化、品牌化和產業化之路。“參加培訓後,明白了要少而精,有精品意識。”陳龍說,現在自己地裡的綠色大米能賣到19元一斤,一畝地純賺1000多元,比散種收益翻了番。
邊學管理邊種田。高中畢業的他感覺自身知識儲備不足,近幾年,只要能報上名的培訓,陳龍幾乎場場不落,學習科技和經營管理,向更優秀的職業農民請教經驗。陳龍還專門到四川農業大學學習,取得了大專文憑。他還帶動妻子和兒子參加職業農民培訓,學習農業技術。現在,一家三口都取得了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兒子也成了修理無人機的“專家”。
“說實話,孩子是被我騙回來的。”陳龍說,兒子陳斌今年21歲,在西安上的大學,學的是信息工程專業。今年剛畢業,陳龍勸說孩子回來種地。“一開始,他很排斥。他認為當農民得幹繁重農活。”陳龍說,他讓孩子先負責田裡的物聯網建設,操作無線傳感器和攝像頭。陳斌發現,種田科技含量很高,如果好好管理,也能實現自我價值。陳斌對種地產生了興趣,畢業後返鄉加入家庭農場,立志要成為“農三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