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跛腳”
當前,歐洲經濟復甦仍高度依賴央行“放水”,以至於歐洲央行迄今沒有足夠信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相比之下,財政政策刺激不足,結構性改革滯後。
在持續去杠杆過程中,投資對歐洲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目前,歐元區企業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約為15%,遠低於危機前水平。
同時,歐元區在減債與擴大公共投資之間陷入兩難。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區國家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升至89.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發布報告指出,歐元區短期增長風險趨於平衡,但中長期仍被下行風險籠罩。IMF認為,在債務高企的歐洲國家,財政不穩定是未來經濟可能發生劇烈波動的主要風險源。意大利、法國、葡萄牙等高負債國採取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較小。
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結構性增長問題的“鑰匙”,卻在歐洲各國進展遲緩,尤其在大選周期。
歐洲投資銀行認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經歷了20年的“競爭力衰退”,歐洲生產力增長水平已落後於其主要貿易夥伴,歐洲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下降,給歐洲人民提供高回報工作崗位和高質量生活的能力也隨之下降。
深層矛盾積重難返
缺乏連貫、有力且協調一致的政策支撐,使歐洲經濟難以“換擋”進入強勁的結構性增長,而政策“不給力”的背後則是歐洲社會積重難返的深層次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