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朝鮮的經濟是有很大問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嚴重經濟陣痛並沒有導致朝鮮政權更迭或崩潰,這也是事實。朝鮮有三個策略:一是增加對水力的依賴,二是更大程度地開採煤炭儲備,三是乾脆水力和煤炭都不用。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估計,朝鮮的用電量在1990水準的一半左右。在運輸業,朝鮮的機械師們早先就做到了把燒油的卡車改造成燒木頭。
很明顯的一點是,應對石油短缺方面,朝鮮雖然沒有採取看上去更有效的方式,但起碼它證明了目前的方式非常堅韌。外界一直猜測認為,像納粹時期的德國或種族隔離的南非一樣,朝鮮可以通過費托合成的方式將它的煤炭儲備辯稱石油。如果朝鮮領導人沒有這樣的想法倒是會讓人驚訝,而且證據表明朝鮮已經計劃好建設煤炭液化工廠。石油禁運的擁護者當然注意到,朝鮮一直從中國進口石油,他們認為, 外界可以利用朝鮮這一弱點向其施壓。
然而,朝鮮依賴中國進口石油的事實根並不意味著是它的弱點-這可能只是朝鮮經過計算之後的資源分配。正如皮埃爾在對石油禁運前景的悲觀評價中指出的那樣,朝鮮進口石油而不是自給自足的事實反映了一種直截了當的經濟邏輯:成本問題,即使是對“主體”的國家來說,把國內的煤炭開採成石油,比用煤換中國的石油要貴得多。
結果是:如果石油進口變得不再可行,那麼朝鮮將更有可能採用自給自足的戰略來生存,而不是屈服於外部壓力。該政權在幾十年的經驗中表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事實證明,它比對手更加堅定。正如Dan Drezner觀察到的,“任何一個願意挨餓的國家都不會因為經濟壓力而屈服。”此外,與過去石油制裁的其他目標不同,朝鮮確實擁有核武器,要討價還價的話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