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近日,“兩個碩士教不了一個小學生”的新聞,在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高價培訓班、瘋狂擇校風、盲目游學潮……年輕父母們的教育焦慮愈演愈烈。實際上,現實中讓這個群體煩惱的,豈止是教育焦慮。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背後還跟著一票碩士生,不敢死,不敢病啊。”微信朋友圈中,一位不到35位的高校副教授發出這樣的感慨,自嘲中帶著無奈。
作為30歲剛出頭,正在“奔四”的這一代青年群體,他們曾經是家人眼中叛逆的“80後”,如今卻成了焦慮的“30+”。在城市生活的壓力下,子女的教育焦慮、家庭的置業焦慮、父母的養老焦慮、自身的職場焦慮,還有“被剩下”的單身者的婚戀焦慮,讓這一代人感到越來越喘不過氣來。記者採訪了幾位步入“30+”焦慮群體的人,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教育焦慮:別人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也要學
“在我們班,鋼琴八級都算不上什麼特長,誰沒有個全國三等獎。”家住武漢的魏荷被親戚家一個孩子的這番話震驚到。1984年出生的她回憶,當年自己讀小學、初中的時候,班上只有極個別的同學有繪畫、音樂或者舞蹈方面的特長,得一個區級或者市級的獎項,就可以全家人驕傲好久。
作為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她一直頂著家人的壓力,努力堅持對孩子採取放養,不讓他過早地學東學西,除非遇到孩子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東西。然而,她也經常有對自己的做法產生懷疑的時候,這種懷疑也讓她感到很焦慮、很糾結。“因為周圍朋友和鄰居的孩子都在學這個、學那個。我總覺得不讓孩子學一些東西,會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將來他一定會怨恨我。”
讓魏荷驚訝的是,現在周圍朋友的教育焦慮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有很多媽媽朋友,三天兩頭就可以看到媽媽們為孩子轉發各種網絡課程的鏈接或者二維碼。
在這些課程中,有動輒一個月三、五千的早教課程,也有各種收費頗高的特長班。其中有些讓她感到不能理解,最誇張的是一個英語培訓班,竟然還有專門針對不到1歲嬰兒的課程,半個多小時課程要100多塊。課程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帶著小朋友看圖學英語,可是這麼大的孩子有的連爸爸媽媽根本都還說不好,號稱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