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留守兒童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懷和保護的弱勢群體。在父母缺位、家庭殘缺的情形下,無論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發育還是人身安全都需要呼籲恰當的社會保護。
首先,國家要合力創造新型的社會撫育機制,建兒童之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正常的社會化進程。依靠學校和兒童之家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遙遠的父母之愛的管理,由兒童之家出面及時提醒、規勸以及和合父母之愛,做到人雖不在但愛不缺位。加強父母與孩子的互動,縮短彼此的心理與情感距離。鼓勵父母多親近孩子、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安排農村愛心人士充當代理家長—如有公信力、責任心的村婦女主任擔任代理媽媽的角色,發揚鄰里守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
其次,政府不能放任留守兒童群體自生自滅,而應當扮演好“責任父母”和“第二父母”的角色,擔起相應的保護責任,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人格成長和日常生活。國家調動各級政府、學校、村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公共資源,確保社會保護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化青少年發展的社會保護機制。通過必要的人力資本社會投資,保障少兒人口發展的正外部性。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父母缺位但國家不缺位,可以肯定地說,政府濃鬱的家國一體情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