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走向完整的現代化
完整實現社會結構的3個“R”變革,為中國推動工業化打下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68年來,我們工業化的成就有目共睹,一個明顯標誌就是2016年中國製造業規模達到美國的160%,總量幾近美日德之和。這種距離還在逐漸拉大,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強調製造業回歸,但迄今為止還沒什麼效果。按照當前增長速度,10年後中國製造業規模將超過美日歐盟之和。從製造業的角度觀之,20年後世界可能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外國,而且中國的規模還會超過整個“外國”。
除了規模龐大,中國工業體系也極其完整。美國高盛集團今年4月發布評估報告顯示,中國深圳的科技成果市場轉化能力已超美國矽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過去30年來美國一直引領科技創新,但因美國的工業基本上空心化了,所以生產效率提高得很慢。這與中國不斷完善工業體系、提高生產效率正好相反。
較之中國,其他大部分非西方國家的工業化路徑是被殖民和強行納入西方工業體系。比如印度就是如此,從1513年東印度公司進入印度算起到1947年獨立,印度被殖民了430多年,它的獨立過程沒有伴隨革命,沒有經歷宗教改革,也沒完成現代化所必需的社會結構變革,因此直到現在,印度社會還處在前現代階段。即便已有一些現代化成果,但基本都是外來的,其自身工業化能力依然嚴重不足。
在工業化取得成功後,中國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越來越感興趣。尤其以2016年杭州G20峰會為標誌,中國對很多國際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按照這種邏輯梳理,可以說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完整的現代化。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