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事實與真相在日本文藝作品中的缺席
老奶奶們不善言辭,在複雜的現實社會中堅強活下去的姿態,向觀眾們提出一個超越國界的問題——你想到了什麼?如何面對這些處於人們關心之外的老年慰安婦們“現在”的“日常”生活,其中蘊含著因歷史問題存在分歧而陷入混沌的東亞地區開啟一個新時代的可能性。但是,與給人啟發的《二十二》相比,日本同類文藝作品則令人感到非常不安。
在日本,戰爭的教訓不與“現在”相關聯,僅被看做是“過去”的問題,這種傾向也反映在藝術作品中。上世紀90年代以後,日軍性暴力受害者問題在日本社會成為引發人們爭論的話題,但卻幾乎沒有把受害女性現狀作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僅有的幾部也是在韓國拍攝、上映的電影,或是在深夜播放的電視紀錄片。
在日本,與戰爭相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不少。這些文藝作品大都以講述日本民眾因原子彈爆炸、日本城市遭到轟炸而受到的傷害,以及日本人在疏散地歷經苦難、從中國撤回日本途中遭遇的磨難等為中心。日本人在二戰期間遭遇原子彈打擊確是事實,但文藝作品中卻沒有提及日本在遭受傷害之前,首先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怎樣巨大深重的戰爭苦難。
文藝作品傳承文化,對一個國家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日本,越來越多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將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在戰後重建中勤奮工作的人作為楷模進行歌頌。例如,神風特攻隊員、從事零式戰鬥機研製的員工等,他們成為文藝作品的關注焦點。這些作品強調和美化日本人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重建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勤奮與堅韌,並以此來肯定今天的日本人形象,卻吝於承認日本作為戰爭發動者犯下的罪行,以及日本民眾也曾主動參與戰爭的歷史真相。這類文藝作品無法令人意識到日本是戰爭的發起國,無法令人看到日本發動的戰爭全貌,這些作品不將中國受害者是如何產生,他們在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境遇,以及中國受害者的感情作為重點加以表現,實在不足為奇。
這並非是文藝作品具有的獨特現象。50年代,在中國撫順和太原戰犯管理所收容的日本戰犯們通過學習,直面自己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接受教育改造之後,積極承認戰爭責任。十幾年來,筆者一直對他們進行跟蹤採訪調查。他們一邊坦率講述屠殺抗日人士的事實,一邊進行自我反省。然而,即便是他們,也很少有人講出自己曾在掃蕩過程中所犯下的強姦、輪奸等罪行。
一位二戰期間的陸軍軍醫,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都在證言中承認自己犯下活體解剖這樣的殘忍罪行。但直到90年代,他還一直認為“從軍慰安婦”就是妓女。由此可見,雖然日本戰犯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但是對日軍慰安婦的“現在”狀態加以思考,並進一步認識受害者與自己的關係,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紀錄片,《二十二》解放了我們被束縛的想象力,讓我們對僵化現實的認識煥然一新。只有以“慰安婦”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在日本不斷被創作出來,日本民眾能夠不僅意識到戰爭帶給自己的創傷,也能夠意識到日本對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帶來的苦難之時,日本社會和這些慰安婦們的關係才能首次抵達一個新的地平線。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