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這本新書,為兩岸共同研究與書寫歷史,喚起及建構兩岸共同意識產生一定的參照作用。尤其是他以身作則,始終不願在兩岸既有傷口上撒鹽的堅持,避免激化兩岸衝突矛盾的作風與文風,藉由歷史敘事擺事實,講道理,為推動當前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拉近兩岸之間心靈距離的努力,無疑堪為當代兩岸關係研究者與政治工作者的典範。
就在汪會長新書出版前後,兩岸仍陷僵持局面,加上國際空間及其他事件的緊張與摩擦,導致雙邊關係從“冷和平”朝著“冷對抗”方向發展,甚至傳出對岸將進一步對台進行施壓的負面傳聞。這不僅令人感到憂心,也與所謂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追求“兩岸一家親”形成政策反差與重大抵觸。相較於北京在應對朝核問題提出“雙暫停”與“雙軌並行”方案所展現的成熟、負責任大國的格局與氣度,如果兩岸真是一家人,那什麼時候這樣具有建設性的“戰略自信”也能夠反映並落實到北京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思考與處理上?
事實上,如果大陸方面願意繼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在有關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問題上,自可從蔡英文既有兩岸政策正式談話或兩岸各自憲制性文件中尋找交集,而非任由僵化政治教條或特定政治詞彙,從而遲滯、阻礙兩岸關係的正常交流與全面發展。
面對當前兩岸僵局,最佳思路或應對策略絕非思考如何進一步強化遏制或包圍,而是鼓勵雙方共同設法早日突破僵持現況,促進兩岸之間更好的交流與互動,包括適時恢復既有交流對話機制,逐步重啟不分藍綠的地方縣市交流,乃至最終完成兩岸領導人常態會晤機制的建立,以共同承擔與面對歷史留給這一代兩岸人的共同歷史課題。
如何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契機,共同採取相向而行,不僅影響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關鍵及攸關“兩岸一家親”與“心靈契合”能否早日實現,也影響著“兩個一百年”的歷史追求。我們始終期待汪會長的下一本新書中,能夠記載著這樣的動人故事以及嶄新的歷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