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十八大以來農村獲得哪些新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7-10-07 00:16:48


  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記者 徐夢溪)自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改革順利推進,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農村發展活力增強。就此,中國農業部和中央農村工作小組相關負責人9月29日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進展情況。

  農村發展日新月異 

  今時不同往日,當談起現在的農村生活,不少城里人都會說,“現在農民更有錢”,語氣中還透著一絲羨慕。人們已經意識到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而這都離不開五年來我國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改革和探索。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五年來我國“三農”的變化進行了概括介紹。他說,五年以來,各級農業部門學習貫徹總書記“三農”思想,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聚焦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這樣的好形勢概括起來有“六個新”:

  糧食生產能力登上“新”台階:連續4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韓長賦強調,我們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

  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新”局面: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們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了65%,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的機械化水平超過75%,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科技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階段。

  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38次中央深改小組會議,其中18次涉及農村改革議題,審議了24項涉農的改革方案,印發了土地“三權分置”、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墾改革等重要文件,可以說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基本建立了。

  農業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初步得到遏制。我們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實施了畜禽糞污治理、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秆處理、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農膜回收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降下來了,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退耕還林還草424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大到1200萬畝,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匹配性增強。

  農民收入實現“新”提升: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檢驗農村工作的重要標準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2萬元,這四年年均實際增長8%,累計增長47.4%,平均每年增加近千元。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收入增速連年跑贏城鎮居民。農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7.5%下降到2016年的32.2%,下降了5.3個百分點。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