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年來,在新一屆領導人帶領下,中國積極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利於維護中國的國家主權與海洋安全,更有助於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五年來,中國在“海洋強國”指引下,砥礪奮進,海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第一、海洋新興產業成為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到2016年底為主,中國研發製造的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累計發電17萬度,中國在裝機規模、年發電量、穩定性和可靠性等諸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第三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並網發電的國家。
2017年初,中國科學家成功自主研發的“海浪發電機”--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和整套裝備設計,不僅獲得中國、美國、澳大利亞三國發明專利授權,還獲得法國船級社的認證,標誌著這一技術具備了產業化和走向國際市場的技術條件。
而且,在海水淡化方面,中國屢屢獲得成功。五年間,在海南、河北、山東、遼寧、江蘇甚至新疆,一個個海水或苦鹹水淡化項目陸續建成,極大地造福了當地百姓。
第二、海洋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加強。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採取了一系列海洋污染治理措施, 中國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積極推進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建設,加快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逐步擴大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實施範圍。沿海地區海洋生態修復不斷推進,取得顯著成效。而且,海洋漁業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得到全面彰顯。
為進一步保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部兩次調整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統一並延長了休漁時間,使海洋漁業資源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
第三、海洋科學考察不斷取得新成果。
2013年5月,“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4000米海試成功;2013年10月,“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助力“大洋一號”船南海海試成功;2016年1月,“潛龍二號”水下機器人成功首潛。5年來,這些由我國自主研發集成的深海潛水器,與“蛟龍號”一起組成“三龍”裝備體系,正式投入業務化應用,成為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發展的標誌和里程碑。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中國快速進入了世界“深潛俱樂部”。
借助這些探海利器,“十二五”期間我國組織開展了18個航次約2700天的大洋科學考察活動,以“三龍”為代表的技術裝備全面進入業務化應用階段,不僅助力中國深海科學研究走向國際前沿,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海域的話語權。
而且,幾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中國對南極事務的參與度不斷加深。目前,中國已經加入了幾乎所有與南極相關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機構。中國積極參與南極事業成為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象徵,有助於中國在全球海洋事務中樹立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 中國海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穩定、 重點海洋產業發展平穩,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轉型升級加速。特別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轉型邁向深水、高端化,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迅猛,並成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海洋旅遊業快速增長,並成為帶動海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