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說,其實,揭櫫兩岸開放的真正功臣,是鄧小平,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台灣同胞書》,是葉劍英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的“葉九條”。實際上,在中美兩國進行建交的秘密談判達成協議時,鄧小平為中美正式建交發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九七九年元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停止炮擊金門,同時更宣佈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其中有一段直接寫道:“由於長期隔絕,大陸和台灣的同胞互不瞭解,對於雙方造成各種不便。遠居海外的許多僑胞都能回國觀光,與家人團聚。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大陸和台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認為這種藩籬沒有理由繼續存在。我們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兩年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又發表了對台工作九條建議,這個後來被簡稱為“葉九條”的政策宣示,除了提出舉行國共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台灣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等重要建議之外,還訴諸以情:“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正是北京的人道主義呼籲,觸發了老兵動念要求回家探親,並衝破國民黨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主義”,形成“老兵要回家”的強大壓力,終促使蔣經國先生有所觸動,指示身邊幕僚馬英九起草相關方案。馬英九遵令執筆,為保密起名“穎考專案”,而且還是自己親筆謄抄,連送到對保密要求極為嚴格的打字室打字也免了。
經過三十年的兩岸開放,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岸的經濟實力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三十年前,台灣地區的GDP相當於大陸的一半,如果按人均GDP計算,台灣是大陸的數十倍。記得當時香港和台灣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海峽兩岸》的故事片,講述一名跟隨蔣介石到台灣的官員,帶著續婚太太和到美國留學返台的兒子,到深圳與原配太太及留在大陸的兒子團聚。兩邊家人的貧富懸殊及氣質反差,形成了戲劇最重要的元素——矛盾衝突。但在大陸方面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後砥礪奮進,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而台灣方面卻是民主墮落為民粹,陷入了藍綠纏鬥,經濟發展被嚴重拖累。在去年,大陸的經濟總量已經是台灣的二十多倍,沿海多個省份的單體經濟總量已經超逾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