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中新網,此前的ICO處於“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9月13日曾發布風險提示稱,比特幣等所謂的“虛擬貨幣”缺乏明確的價值基礎,市場投機氣氛濃厚,價格波動劇烈,投資者盲目跟風炒作,易造成資金損失,告誡投資者需強化風險防範意識。
董希淼說,ICO平台及相關項目發端於互聯網,平台和投資者繞過監管機構,發布和參與境外ICO項目,其違法行為難以監管。且比特幣等交易平台買賣虛擬商品,沒有記錄、缺乏約束,難追溯,容易成洗錢的渠道。個人虛擬資產形式隱蔽,還存逃避納稅可能。真正嚴重的是,絕大部分的ICO項目並非真正的融資,而是打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等旗號,從事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活動。
“發行方編制虛假的項目白皮書,項目從虛擬博彩、交友平台、開挖金礦、投注遊戲甚至設立在開曼群島的投資項目五花八門,群眾根本無法進行查證。”他說,“更為離奇的是,有些ICO項目連最基本的項目白皮書都沒有,也能一兩天獲得數千萬甚至上億資金。”
而針對此前媒體報道的用戶代幣被盜的新聞,上述某交易平台負責人告訴中新網,交易平台在用戶轉幣、提現時,都有包括身份認證、電話認證甚至視頻認證的各種關卡,若其賬戶被盜,極有可能是在公共電腦登陸了賬戶導致信息洩露,也有可能是遭遇了黑客攻擊。
監管出手,平台10月底關閉虛擬貨幣兌換業務
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要求自公告發布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立即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