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 昨天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先生去世8周年紀念日。在感懷錢老的豐功偉績時,我們自然會想起他在2005年提出的問題:“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一度在中國科技界和教育界引發很多討論。如今十多年過去,中國科技進步顯著,科技成果爆發性增長。據最新統計,2007年至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共被引用1935萬次,與2016年統計時比較,數量增加29.9%,超越英國和德國前進到世界第2位。
有的人說中國的科技論文只是數量多,但質量低。這是缺乏常識的說法。任何國家的論文都是金字塔式分布,少量的高水平論文加大量的“灌水”論文,這是正常規律。水漲了,船自然會高。
實際上,近年來許多對科技成果的統計,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指標(例如自然指數、研究前沿、高引用研究者),都得到同樣的定性結論:中國的科技產出跟德國、英國、法國、日本處於同一檔次,只跟美國有顯著差距,而且中國的增長是最迅速的,世界上唯一在追趕美國的就是中國。我國近年來在量子信息、凝聚態物理、臨床醫學等領域,取得了若干世界領先的成果,已經獲得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對“錢學森之問”一個顯而易見的回答,是建國以來的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時期停課鬧革命,大學停止招生,教師、科學家下放勞動,對教育和科研造成了巨大損害。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進入“科學的春天”,但主要是人心上的,由於經濟總量的限制,經費投入還是很低。後來商業大潮興起,一度“腦體倒掛”成了普遍現象,科教系統人才流失嚴重。因此錢老2005年提出這個問題,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我國對科教的投入已達較高水平,推動了科技快速發展,不過還有很大進步空間。2016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但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即與GDP之比)僅為2.11%,與以色列(4.25%)、韓國(4.23%)、日本(3.49%)有很大差距,甚至低於美國2012年的2.79%。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雖然比較成熟完善,但更適合大多數的、中等程度的人,把他們培養成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是幾十年來中國大發展的基礎。但在中國教育體系裡,最聰明的少部分人的創造性沒有充分釋放,而這類人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下更如魚得水。因此,雖然美國底層許多人受教育程度較低,但美國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在少數聰明人的帶領下,仍然保持著高水平。這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我們要看到中國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巨大進步,但也應該不時反思“錢學森之問”,不要讓這個問題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