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鐵總公司制改革終於走出標誌性一步,截至11月17日,鐵總旗下18家鐵路局(公司)已經全部完成工商登記變更,各地鐵路局更名陸續在國家工商總局通過了名稱變更核准。此輪變更之後,各地鐵路局名稱後綴絕大部分增加“集團有限公司”,18家鐵路局集團“依然為鐵總的全資控股公司”。
鐵路作為現代人生活一種重要的出行方式,民眾對其印象也從對綠皮車的懷舊中慢慢走出來,高鐵出行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潛移默化的出行喜歡改變相對,宏觀層面的中國鐵路管理體制正在進行著大陣仗的改革調試,各地鐵路局換牌便是其中最新進展。管理運營機構的名稱變化,對於實際的運作機制而言只是變化的開始,從鐵道部改到鐵總(中國鐵路總公司),再到鐵總推動的各地鐵路局以更名為起點的改制,其間經歷的時間跨度就有四年,外人可能很難想象在名稱變化背後這些國營超大型行業運營者事實上所遇到的難度、所需要跨越的觀念和機制革命。耐人尋味的細節顯示:之前有地方鐵路局提前將舊牌摘下、準備更換新牌,因違背改革步調一致性要求而被鐵總重申“必須同時掛牌”的要求,趕早的鐵路局出現“又將舊牌重新掛上”的花絮,從中也可見此次高層推動地方鐵路局改制的鄭重其事。
從鐵路局到集團公司,換掉的是具體的牌子,為公眾所期待的則是國家鐵路管理和運行機制的徹底改變。稱謂變遷中,關鍵詞的更迭也可見歷史的步伐,鐵道“部”下轄的是鐵路“局”,舊的、更趨於行政化的管理思路已經開啟了長達數年的脫胎換骨改革,儘管在此期間“公司—路局”模式依然存世很長一段時間,鐵路作為社會公共事業,對其進行更符合市場邏輯的公司化運作,是既定的改革目標,這一次地方鐵路局統一換牌可視為宏觀改革思路的又一次標誌性落地。
鐵路局更名,只是更龐雜、更艱難的運行機制改革的起點,也是被外界寄於更多期待的原因。有分析認為,除了名稱變化,此次工商登記變更過程呈現多處值得關注的細節變化,鐵路局企業性質由“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有限責任企業”,註冊資本和經營範圍都得到相當程度的擴大。很多鐵路局伴隨此次更名實際增加了物流、金融、旅遊餐飲、廣告經營、房地產開發、農畜產品和煙草製品銷售等多項業務(尤其是其中的房地產領域),在此前中國鐵路進行公司制改革的方案制定中,“多元化經營”便是其中的總體目標之一。鐵總(及其所控股的諸多地方鐵路集團)介入房地產開發,業內人士矚目鐵總旗下大體量的土地儲備資源(鐵總曾公開透露其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分布在18個鐵路局的31個省、市、自治區,達到3億平方米,超過目前房企土地儲備量最高的中國恒大),改革視角的分析則看重其“以地養鐵”所提供的鐵路突圍可能性。
坐擁巨量土地儲備,鐵總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早在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就已經提到,“加大力度盤活鐵路用地資源,鼓勵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支持鐵路車站及線路用地綜合開發”的思路。以鐵路的多元經營能否為社會化公共鐵路建設提供可能的資金支持,需要同步考量的是,新增房地產業務的土地獲取和儲備也需要法律化規範,逐漸進入市場化運作的鐵路經營,其基礎線路建設過程中土地資源的獲取也需要同步進行市場化理順。在“以地養鐵”的初衷下,避免陷入“以地養人”的包袱困局,鐵路人員和機構的改革需要同步推進和轉隸,鐵路自辦公檢法的歷史局面借由本輪司法改革而有所改變,企業多元經營的思路並不代表國企包攬一切的傳統經營方式,此前國企龐大的企業經營包袱需要在鐵路改革過程中下大力氣直面和拆解,這也是企業運行現實邏輯中最終必須回答的成本和效率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