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中日兩國民間力量共同促進相互間經貿合作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在對日經貿關系中,中國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國情并沒有改變。中國對日出口產品的科技附加值總體上低於日本對華出口產品的科技附加值,這意味著在一個很長時期內,中國在某些工業制成品的核心技術上對日本仍然存在著路徑依賴。
從比較優勢看,這當然是中日經貿往來由於存在技術落差導致的功能互補,但背後折射出中國在高端產業鏈的技術趕超任重道遠。那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全產業鏈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核心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某些高精尖技術領域開始與歐美日持平,甚至超越,那麼中日之間的產業互補性將斷崖式下降,中日之間的“經熱”也將蕩然無存!而眼下,日本使出渾身解數力推的簡裝版TPP包含亞太地區的11個國家,從而牽涉到南中國海周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覆蓋區域內的越南、文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四個國家。我們由此亦可窺見中日之間的“經濟互信”一旦置於地緣政治博弈的參照系中,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生意往小處做,無非是買賣;往大處做,就是政治。在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的大趨勢下,中日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中日關系發展離不開經貿合作的推動。希望日本經濟界繼承優良傳統,繼續致力於中日關系的改善與發展,同時發揮自身影響,帶動雙方人文、青年、地方等交流扎實開展,讓和平、友好、合作成為日本各界對中日關系大方向的共識,共同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推動兩國關系行穩致遠(人民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換言之,中日關系目前“政冷經熱”的總體態勢并未發生改變,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樂觀看法發生於安倍揚言修憲“衝刺”的晦暗背景下,因此,河野的表態對短期內的中日經貿關系而言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透過經濟表象去觀察政治決策——在經濟回暖的形勢下,中日強化經貿合作、日本經濟團體期待深化對華經濟交流多結碩果,可謂正得其時。但以安倍為首的右翼修憲勢力,在何種程度上能够立足於東亞安全與穩定的大局,以期促進東亞乃至亞太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對此,仍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