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在十九大報告中,墨子號作為6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被‘點名’,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舞和激勵,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近日在實驗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他表示,過去五年,是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能夠擁抱“中國機遇”,親身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是自己最大的幸運。
41歲當選中科院院士,46歲帶領團隊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47歲帶領團隊建成啟用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潘建偉的科技成就與祖國的快速發展緊密相連。這位名震國際量子學界的科學家,樸實、理性的背後飽含激情。
“我數了一下,‘科技’這個詞在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17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創新的高度重視。”潘建偉說,十九大報告為建設新時代創新型國家做出戰略部署,提出了科技發展新目標和路線圖,讓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科教報國的信念。
“十九大報告明確奮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算了一下,那個時候我正好80歲左右。能看到那一天的到來,並且能參與其中貢獻力量,感覺真的很自豪!”
潘建偉十分感慨地向記者回想起自己青年時代的科研經歷。
1996年,26歲的潘建偉遠赴奧地利攻讀博士學位。他第一次走進量子科研的世界級實驗室,強烈感受到當時中國實驗室的巨大差距。“我第一次與導師見面時,他問我,‘潘,你將來有什麼打算?’我說,我的夢想就是能在中國建立像這裡一樣的世界一流量子光學實驗室。”潘建偉回憶說。
“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內科研項目經費很少,要開展能夠跟國際上競爭的研究非常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