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一位美國華人學者的中國緣
http://www.CRNTT.com   2017-11-30 11:31:52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他身在西方大都會,卻始終關注中國發展,聽到關於中國的妄語虛言總忍不住想駁斥一番。

  新華網報道,他與中國領導人“有緣”。兩年前,他主編英文圖書《習近平時代》,意在讓更多美國人了解“中國夢”;而30年前,他曾與鄧小平長談6小時。

  日前,年逾八十的美籍華人學者熊玠接受記者專訪,暢談了他的中國情緣。

  向西方解析“中國道路”

  熊玠長期在紐約大學任教,現在是紐約大學終身教授。作為知名華人學者,熊玠曾獲多位中國領導人接見。說起與鄧小平近6個小時的傾心長談,這位82歲的老人記憶猶新。

  1987年夏,熊玠受邀到北戴河與鄧小平見面。“我一張嘴就用四川話問候。”熊玠向記者回憶。當時鄧小平大笑回應:“熊教授,你的四川話講得比我還土。”

  無論是研究領域或是自身感情,原籍河南的熊玠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讓他一直關注中國發展。

  在熊玠的紐約大學辦公室里,記者看到,塞滿圖書的書架上,有一層專門用來擺放他關於中國的論著。

  熊玠說,在海外的日子越長,越會發現西方對中國存在很多誤讀,而一些所謂的“中國通”更是連北京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這讓他產生了主動發聲為中國“正名”的想法。

  2012年,熊玠撰寫的《大國復興:中國道路為什麼如此成功》一書出版。此書立足中國歷史,以東西方文化分析的視角,對大國復興“為什麼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熊玠表示,通過此書要向西方讀者傳達這樣一個觀念:一個真正的大國不僅是經濟或軍事強國,更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基礎上的文化強國。

  熊玠說,西方媒體習慣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我們就要用事實、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去講道理,澄清謬誤。

  《大國復興:中國道路為什麼如此成功》出版後,在海外產生廣泛影響。熊玠用事實說話的嚴謹學風,也獲得學術界的認可。他說,書出版不久,美國西北大學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一所大學先後發來邀請,前者請他到政治系教書,後者則乾脆邀他去當校長。

  “當時我莫名其妙,現在想想,應該就是因為這本書。”熊玠回憶說。

  2016年,這本書的中文版在中國發行,銷量上佳。熊玠說,他數月前在北京一所大學講學時,還有人拿著書找他簽名。

  讓美國人了解“中國夢”

  2015年,熊玠主編的《習近平時代》在美國出版。這本書詳細介紹了習近平的從政經歷和他提出的“中國夢”等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並正面回應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發展的常見偏見。

  熊玠說,他十分認同中國的發展理念,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西方人士了解當下的中國。最近,他還認真研讀了十九大報告,尤其讚賞報告開頭部分提到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作為國際政治學者,且長年生活在紐約,熊玠熟知美國社會不乏渲染偏見和歪曲中國的聲音。對此,他認為,中國的崛起可能會讓有些國家擔心,但時間將作出最好的證明。“久而久之,鄰居們會發現中國並不欺負人,也就知道沒什麼可擔心的。”他說。

  《孟子》里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自幼浸淫中國典籍的熊玠認為,中國當下的大國形象正與“仁者”的理念相契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熊玠認為,中國正以平等待人、真誠包容的大國氣質與世界良性互動,“我想不出世界上還有哪種文化能擁有並實踐這種理念,而中國做到了”。

  熊玠十分讚賞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認為這體現了為人類事業奮鬥的大格局,顯示出中國人廣闊的心胸,不光要自己好,也要大家好。“這與‘美國第一’的態度完全不同。”

  如今,熊玠經常受邀來中國講學,往來於中美兩地。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常在身邊,一個在上海生活工作。

  “國內發展太好,在上海的那個(孩子)怎麼都不願意回來。”熊玠笑著告訴記者。他的話里,有身為老父的遺憾,更有因中國強大而生發的自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