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市民在上海一家銀行網點內等待購買理財產品。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中國決定加強管控措施整治“影子銀行”,對銀行、證券等行業包括“理財產品”在內的金融產品銷售進行限制,防止資金不經銀行直接流向風險較高的房地產開發等領域。中國政府正式加強管控,市場也開始對政府加強管控導致資金短缺的問題抱有警惕。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27日報道,理財產品是銀行向個人和企業銷售的類似投資信托的商品。截至2016年底,理財產品餘額達29萬億元人民幣。約80%的資金在會計賬簿外被運作,一部分流向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開發領域。由於繞過銀行在當局看不見的地方進行融資,所以被稱作“影子銀行”。類似的產品有面向富裕階層銷售的信托產品和主要由證券公司銷售的基金。
如果“影子銀行”膨脹,那麼在監督機構難以掌握實際情況的會計賬簿外進行的高風險投融資規模就會膨脹,這可能導致金融體系動搖。為此,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11月公布指導意見,正式進行管控。政策將自2019年7月起實施。可以認為,從政策出台到實施管控預留近兩年的准備時間是因為管控造成的影響較大。
據報道,具體而言,管控措施包括將從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并在會計賬簿外進行運作的金融產品定義為“資產管理產品”,對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和基金等進行廣泛管控。截至2016年底,資產管理產品的餘額合計為96萬億元人民幣。政府將根據向什麼樣的投資者銷售和向什麼資產進行投資來對資產管理產品進行分類,并根據產品特征進行相應的管控。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是對推出產品的各金融機構進行縱向管控的。這是因為,在中國,銀行、證券和保險的監管機構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樣內容的產品,如果推出產品的金融機構不同,則受到的管制也不同。一直以來的情況是,如果銀行理財產品受到的管控較強,那麼資金則流向較為寬鬆的證券等。
此次管控的另一特征是,不允許金融機構承諾保本保收益。銀行對大部分理財產品不會承諾保本保收益。但由於幾乎沒有債務不履行的情況,發售方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所以個人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有銀行作保障,比較安全”,這是資金流向理財產品的一個因素。這次的指導意見規定,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違者將受到懲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