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赫在也門戰亂的各參與方中力量較弱。但在戰事陷入僵局的情況下,他臨陣易幟,倒向沙特一方,有可能改變力量對比的天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換得沙特的重視和提攜。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認為,薩利赫轉變立場倒向沙特,招來胡塞武裝的懲罰。這意味著胡塞武裝已上升為也門乃至中東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也門局勢如何發展,除了胡塞武裝之外,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沙特及伊朗等地區大國的介入程度。
【第一評論】
薩利赫死於非命,既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中東持續動蕩和戰亂的一個縮影。薩利赫之死,不僅無助於結束也門戰亂,還可能使局勢更加混亂。
薩利赫是中東地區老一代強人政治的代表人物之一。這類人物還包括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突尼斯前總統本·阿里和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等。
在薩利赫對也門30多年的統治期間,南北也門實現了統一。也門政府在薩利赫領導下,對國內叛軍、極端組織和部落武裝進行了清剿,大體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也門還積極參與國際反恐行動,並與美國、沙特等國家開展反恐合作。
同其他倒台的中東強人類似,薩利赫執政期間,也因任人唯親、驕奢腐敗、忽視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而逐漸喪失民眾的支持。這也是他被迫於2011年同意移交權力的主要原因。
【背景鏈接】
2011年1月中旬,也門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要求時任總統薩利赫下台。也門自此陷入衝突與動蕩。2012年2月,也門在各方斡旋下完成總統選舉,時任副總統哈迪當選總統,薩利赫卸任並完成權力移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