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昝濤:從世界歷史看後IS時代的中東
http://www.CRNTT.com   2017-12-06 12:07:46


  中評社北京12月6日電/隨著“伊斯蘭國”(IS)作為一個有疆土訴求的極端主義實體在形式上走向覆亡,關於“後IS時代”的討論越來越多。其實,這個話題從未停止過,關注點首先是安全,比如數萬參加了恐怖組織的人員可能回流相關國家,另外還有過去數年動蕩給當地帶來的破壞,以及即將開展的經濟、社會與政治重建等等。
  作為一個世界近現代史方向的學者,筆者更想從世界歷史尤其百年中東史的角度,回溯和討論一些更具根本性的問題。“世界史”,既是過程,也是方法和視角。後IS時代的中東,在實踐上是重回世界歷史進程,在認識上也需要回到世界史的視野。
  需以世界史視角看後IS時代
  IS不只是個極端組織,它在意識形態上提出的挑戰,以及為何能吸引世界不同地區包括很多非穆斯林在內的人加入其中,這些值得研究。它的領土訴求和社會治理理念也應引起注意。美國入侵伊拉克和“阿拉伯之春”給中東帶來的危機,為IS崛起提供了土壤。但IS現在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極端主義威脅的減緩,因為極端主義產生影響的原因很多:意識形態灌輸、國家失敗、專制主義、西方化、經濟與社會不公等等。極端主義存在的一個最大理由,就是它那飽滿狀態的宗教理想和總難讓人滿意的複雜現實之間的距離。

  IS在短期內引發嚴峻挑戰、帶來巨大衝擊,在當今這個傳播發達的時代自會引發密集關注,但連續報道同類突發事件也使人們視線被轉移,從而遮蔽了一些更重要、更根本的歷史性問題。探討“後IS時代”,還須回到對這些問題的關注。

  認識後IS時代的中東,須把關注重點從突發性恐怖主義活動,轉移到中東在世界近現代歷史上的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的轉型與發展問題上來。近代以降,西方崛起帶來的挑戰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穆斯林社會也出現多種主動探索自身歷史命運的思潮與實踐,它們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應被認真反思。對於中東社會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變遷,須在尊重其主體性的前提下予以闡釋和理解。換句話說,這些變化先要在“價值無涉”的意義上被承認為一種史實,然後才能在世界史的過程與視野中被理解。

  伊斯蘭國家發展的兩種“主義”

  百年來,中東地區動蕩不斷。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在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影響下,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並延續至今。這不只是阿拉伯人的分裂,也是部落和教派意義上的碎片化。因而,阿拉伯諸國的民族—國家建設基礎薄弱。主張阿拉伯統一的“泛阿拉伯主義”,也在上個世紀就失敗了。阿拉伯世界的碎片化局面,與其所處的重要能源—地緣位置亦不無關係,那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為現代工業社會所必需的豐富資源能夠帶來巨大財富效應,這又使當地經常處在世界衝突的前沿,難以擺脫外來勢力的操控與影響,從英、法到美、蘇莫不如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