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譽騰。(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12月23日電(記者 黃文杰)針對“立法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所有蔣介石銅像可能面臨拆毀,“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張譽騰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政治是講厲害、歷史是講是非,不宜用“政治正確”來看待歷史。歷史應該多元包容與尊重,硬要拿掉銅像等原本存在記憶,不尊重歷史。
張譽騰,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曾受聘臺南藝術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台灣第一座博物館學研究所,擔任過“文建會”(後來改制為“文化部”)政務副主委,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長,今年元月卸下館長職務,目前擔任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他22日出席“2017城市故事館年刊《館藏桃園》新書發表會”,會後接受中評社訪問。
《館藏桃園》記錄桃園城市文化故事館,桃園升格3年來,修復很多城市裡的老舊建築和文化建築,包括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劍道故事館、桃園警察局日式宿舍群;眷村部分包括中壢馬祖新村、大溪太武新村、龜山憲光二村完整保留,稱為“桃園眷村鐵三角”,市府委託張譽騰、桂雅文夫婦,擔任桃園城市故事館總顧問與計畫主持人。
中評社問,桃園最多是兩蔣遺址,包括陵寢、銅像公園、蔣介石行館等,如今促轉條例通過,是否掀起新一波“去蔣化”?怎樣保存歷史成為博物館?
張譽騰告訴中評社,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用現在人回顧歷史史料,以我們觀點來詮釋,這是歷史對我們的作用,現在的人,用現在眼光詮釋過去歷史,一直如此。
他說,通常當一個朝代結束,下一個朝代去解釋上個朝代,好比清朝寫明朝歷史,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有歷史,不然這些人都還在,講歷史會涉及恩恩怨怨,重點是,現代人一直詮釋歷史,歷史也一直在改變。
張譽騰認為,這個時代看蔣介石時代,會認為“那是威權統治”,但是包括他在內,都經歷過蔣介石時代,當時認為蔣介石是民族救星,甚至老蔣逝世,每個人別黑紗、下跪送行,如果現在年輕人來看,會認為“你們腦袋是否壞掉?”不過,凡是經歷那段歷史的人,都會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也決定了那個時代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