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市也推出重磅納賢計劃。近年來,先後實施“雙百計劃”“海納百川”人才政策體系等政策,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各產業急需緊缺人才超過6000人。“人才‘金字塔’的頂端領軍型人才有了,我們更加重視底部支撐人才。”廈門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長盧壽榮介紹。2017年下半年以來,廈門市組織、人社等部門分別組織生物醫藥、軟件信息、集成電路等企業前往北京、上海等高校雲集城市“招賢納士”,累計達成就業意向近2000人次。
與東部和中部不同,日前,記者從西北某省一次會議上獲悉,當地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15.7人,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十年流出的高級職稱人才超千人,而引進卻不足百人。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體制機制不活和流動不暢阻礙了人才的引進,有的主管部門下個計劃、批個手續一拖就是半年,用人單位選好的人因為“拖不起”“等不及”“耗不住”而沒有引進來。
用才
點贊:吸引智力、資本等要素集聚,優化創新創業軟環境
反思:優惠政策“只接天線、不接地氣”,落實不力
自2017年初武漢提出“校友經濟”以來,已有5000多名校友重回武漢,帶來巨量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培育了300多萬大學畢業生,他們是武漢發展的‘金礦’。”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說。2017年7月,武漢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局,邀請首批12名院士組成專家顧問團,助力在漢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
“讓院士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顧問團’,把院士‘才富’變成武漢財富,把院士科技成果變成武漢發展成果。”陳一新提出,今後兩到三年內,武漢要力爭匯集創投基金5000億元以上,實現80%的在漢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看來,目前武漢集聚了人才、資本、智力、管理等各種優勢要素,都是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