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互聯網江湖,永遠不缺風口。2018年伊始,直播全民答題迅速成為全民娛樂,一批“撞臉”的APP幾乎同時出現,參與人數與專場獎金均進入百萬量級。可以想見,在真金白銀的刺激下,新玩家還會不斷入場;投資者“我撒幣,我樂意”,獎金池還會繼續膨脹。
有人說,這是一場知識“買賣”的狂歡。“書中自有黃金屋”,人們憧憬知識消費的“錢”景。知識消費,挺好。這種手機版“開心辭典”,在直播平台上爆發出新的生命力,是一次不錯的創新嘗試。但仔細一想,知識“買賣”就是一種買賣,只是它穿著知識的外衣,通過娛樂的方式,打著商業的算盤,玩著資本的遊戲,收割著用戶的注意力。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中國在互聯網應用上的創新取得了驚人成就,外國人眼中的“新四大發明”中,就有3個來自互聯網,創新活力可窺一斑。然而,“一窩蜂式創新”同樣存在,低質化、同質化競爭反覆出現:每當新風口出現,大家蜂擁而入、跑馬圈地,但模式基本相同、手法並無二樣,門檻低、易複制,狂撒幣、比燒錢,卻較少顧及更完善的體驗、不一樣的設計,以及持續創新能力的培育。全民答題熱就面臨這樣的擔憂。
燒錢時,一窩蜂進入;沒錢了,一窩蜂散去。大浪淘沙之後,氣短力竭的玩家黯然退場,活下來的選手再瓜分地盤。這樣的競爭很“市場”,但就是這樣的“一窩蜂”,很容易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社會治理成本的激增。產生的後果,不得不由我們所有人來承受。正因如此,許多所謂創新走紅的同時,吐槽和質疑紛飛伴舞,也在情理之中。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心相交,友不失矣。火熱的知識消費模式,需要更高的知識含量;互聯網應用的創新,也需要更加走心。否則,利盡則友散,所謂的創新產品也就如浮萍一般,極易被雨打風吹去。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