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火箭軍某新型導彈旅列裝不到一周迎來戰場“首秀”——
發射場坪“靜悄悄”
北風呼嘯,寒氣逼人。1月3日,蕭瑟蒼茫的北方大地,一場戰鬥力建設檢驗性演練拉開戰幕——這是火箭軍某新型導彈旅組建以來的戰場“首秀”。
一輛輛導彈戰車背負“大國長劍”馳騁在山間小道,突破導調組設置的重重“障礙”,順利占領發射陣地。
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一名名操作號手從戰車駕駛室中跳出,奔向各自戰位。發射場坪上,以往熱火朝天的場面不見了,幾名操作號手左奔右突,按下一個個按鈕,如行雲流水般完成全套操作動作後,導彈模擬發射成功。
旅長馬賾終於如釋重負。此時,距某新型導彈正式列裝該旅還不到一周。
去年4月,火箭軍首支直接組建的新型導彈旅誕生,馬賾被任命為首任旅長。
“過去,一支導彈旅的組建猶如鳳凰涅槃。”馬賾介紹說,從抽組集訓隊、試訓隊到最終成旅,往往歷經數年,有的甚至組建數年還沒有列裝裝備,形成戰鬥力則需要更長時間。
“寧願人才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才”,這是過去導彈旅建設的響亮口號。而今,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掌握信息化武器裝備的人才成為引領新質戰鬥力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推手,賦予了人與裝備新的辯證關係。
組建之初,為了快速磨礪錘煉號手,旅技術室工程師王征帶領3名技術幹部,僅用3個月便研發出一套地面測試設備,滿足了全旅號手的訓練需求。
演練現場,一級軍士長夏書志正在對照裝備梳理操作流程,這是入伍26年的他接觸的第4種型號導彈。夏書志回憶說,剛入伍時,發射一枚導彈需要上百人,如今僅僅需要數人就能把龐然大物送上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