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經濟已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防範灰犀牛、把控系統性風險,就得防微杜漸,包括消除“數據注水”可能給宏觀經濟決策帶來的誤導風險。如果個別地方依然採取“鴕鳥戰術”,為了顧及面子,不顧發展質量的裡子,那拖累的不僅僅是地方經濟,還有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系統反應。
時至如今,區域發展水平早已不能用單一的GDP來衡量。開放和包容,創新和活力,環境和生態,這些才是人們更為關注的城市特質,也是高質量發展越來越重視的質素。
天津“摒棄速度情結、放下數字包袱,擠掉的是水分,壓實的是責任”,自然也是認識到了這點。其直面問題的做法,展示了應對GDP注水後遺症的“正確姿勢”,也有助於化危為機——確切來說,就是將虛假增長之“危”轉化成高質量增長之“機”。
畢竟,正視GDP增速3.6%,遠好過諱疾忌醫。解決問題,靠的是先正視,而非諱疾忌醫。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時,正視問題,並將對GDP的聚焦從“量”轉到“質”上,顯然也是更清醒的選擇:到頭來,這既能給未來宏觀調控減輕阻力,也給未來經濟發展減輕壓力。
高質量發展,需要先擠幹GDP水分。在這方面,無論天津還是內蒙古,都邁出了猛藥去屙的攸關一步,希望其他GDP有水分的地方也能拿出直面“腠理之疾”的勇氣,剜除灰犀牛、黑天鵝可能寄附的毒瘤,真正將自身發展導入“高質量”的節奏。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