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中共十九大報告的對台政策,可以說是“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對屬於國家主權的事務毫不手軟,但對攸關台灣民眾尤其是“一代一線”的利益福祉,則“軟的更軟”,充分體現人性關懷。
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捍衛國家主權的完整統一,就必須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而由於國家主權在國際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體現更為凸顯,因而在外交戰場上,必須守土有責,寸步不讓。因此,此前在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時期有所靈活鬆動處理的事務,由於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就不但要全部收回,而且還要比馬英九時期之前還要嚴格,甚麼“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今後都將對台灣當局關閉大門。
而對台灣當局餘下的二十個“邦交國”,該如何處理?
台灣當局按照國際公法的理論,國家是由領土、人民、政府、主權等四個要素組成,而台灣當局已經“具備”了前三個要素,因而就千方百計地爭取獲得第四個亦即最重要的要素。這包括爭取成為聯合國會員,也包括爭取以國家為成員單位的國際組織,及維持較多數量的“邦交國”。在聯合國方面,蔡政府除了繼續商請“友邦”在聯合國大會提案及發言之外,還將抓住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的表述不夠嚴謹,只是強調將“蔣介石的代表”的代表驅逐出去,而沒有寫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而以現在主掌台灣地區的已經不再是“蔣介石政權”等為由,強詞奪理地爭取“加入聯合國”。不過相信,由於聯合國秘書長特雷斯亞比其前任潘基文更“親中”,因而既然潘基文能夠做到對陳水扁此類言論予以“退信”處理,蔡英文倘要邯鄲學步,更將碰壁;而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四個常務理事國也都基本認同一個中國政策,因而相信蔡政府的“入聯”企圖不易達成。
至於“邦交國”,蔡政府認為,只要還能保持一定數量的“友邦”,而且基本上是聯合國的成員國,還可以在聯合國大會的舞台上有“戲”唱,而且也可作為台灣當局構成“國家要素”第四項的“主權”。因此,盡量減少台灣當局的“邦交國”,是反“台獨”鬥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不過,擔心台灣民眾會心理反彈,連不贊成“台獨”的民眾也難以接受,再加上這些窮國小國,以金錢援助為籌碼挾持兩岸,不顧政治道義的底線,因而可以暫緩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