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護主義抬頭
中國國有企業往往不被認為是獨立運營的商業主體,意味國有企業在“出海”併購時,須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查標準。這將影響中國企業、尤其是國企外出併購的步伐和意欲。
“保護主義”興起的另一苗頭,是工會搶奪話語權。上交所上市公司三安光電(上市編號:600703)曾傳出計劃以72億歐元,收購德國照明巨頭歐司朗(OS-RAM),但最終未能成事。表面上,這是德國政府拒絕放行,惟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在於該公司員工強烈反對,當地政府在壓力下,不得不拒絕放行。由此可見,德國工會的力量相當龐大,他們可藉成為企業的監事,直接左右公司重大決策。
3.美國利率正常化添不明朗因素
2015年至今,美國利率穩步“正常化”,一方面反映美國經濟穩步復蘇勢頭未改,另一方面降低當地企業放掉手上項目套現的誘因,中國企業若要“得手”,或須多作工夫。
全球經濟似乎已經擺脫環球金融危機後的滯脹。按“衰退機率訊號”顯示,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機會,與1990年代初至2000年初的繁榮期相若(詳見下圖)。在衰退指標保持溫和下,中國企業“出海”的對手,不再是中國企業本身,而是全球有雄厚資本的巨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