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6日電/資誠(PwC)今天說,因應人工智慧(AI)發展帶來的自動化趨勢,台灣只剩10年可準備,政府、企業、工會和其他組織,都須增加投資教育和技能,以幫助勞工在職涯中適應技術變革。
中央社報道,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AI機器人真的會偷走我們的工作嗎?自動化對工作之潛在影響”研究報告,分析全球29國超過20萬名勞工工作任務和技術,就不同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評估自動化在西元2030年可能對各產業勞工的潛在衝擊。
報告指出,自動化對工作帶來的衝擊分為三波,第一波是演算法衝擊,第二波是增強效益帶來的衝擊,第三波是自主化衝擊。
首先,演算法的衝擊已在進行,主要是透過自動化分析結構化的數據,及執行簡單的數位工作,例如信用評分。據報告指出,這波創新浪潮可能會在2020年代早期到來。
增強效益帶來的衝擊也已在進行中,但到2020年代晚期才會成熟。這波重點是重複性工作和資訊交換自動化,及空中無人機、倉儲機器人和半自動車輛進一步發展。
至於最後一波的自主化衝擊,到2030年代中期逐漸成熟。報告指出,AI將越來越能分析多個來源的數據,並在沒有或極少人為干預情況下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例如完全自主的無人駕駛車輛可大規模運行。
報告提及,到2030年代中期,現有工作高度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比率,將因不同國家而異。在東亞和北歐的平均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經濟體中,估計只有20%到25%左右。不過,東歐經濟體的工業生產更容易自動化,可能有40%以上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
資誠創新整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表示,雖然自動化可能造成某些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但自動化的新技術將帶來更大和更富裕經濟,可望創造新就業機會,且新的就業機會很可能會超出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從數位革命發展至今,甚至到2030年代,自動化都不至於導致大規模技術失業。
不過,劉鏡清說,因應AI發展帶來的自動化趨勢,政府、企業、工會和其他組織都須增加投資教育和技能,以幫助勞工能在職業生涯中適應技術變革。另外,工作總需求須保持在高水位,以便創造新就業機會,例如可透過增加公共和私人基礎設施,投資在交通和住宅等領域。
劉鏡清表示,自動化和AI的影響將一波波迎面而來,更多的常規工作和資料分析處理等工作都受影響,但企業和人們現在似乎沒感受到這樣的影響,其實只剩10年可準備與轉型。
他說,AI技術每天都變得越來越複雜,企業需要了解未來在何時何地可能受影響,提早了解自動化帶來的風險和機會並預作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