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隆冬季節,東北農村一片蕭瑟,棚室生產卻成為龍江冬日裡的靚麗色彩。種木耳、種蘑菇、種蔬菜,依托冬季棚室產業發展,我省拜泉、蘭西、撫遠等貧困縣市的貧困戶積極參與其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生活。
木耳產業鏈串起增收線
拜泉縣拜泉鎮黑木耳生產示範園區有8棟溫室,600棟大棚,場面頗為壯觀。大棚裡,爐火燒得正旺,木耳段上已經長出了木耳。這個冬天,棚室裡木耳、滑子菇、香菇生產在持續。拜泉鎮黨委書記欒雲棟介紹,這是一個扶貧項目。貧困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項目建設中。每戶貧困戶可以享受免費使用一棟大棚的政策,拜泉鎮有20戶貧困戶選擇自主自營大棚;還有的貧困戶選擇以勞務輸出的方式參與到棚室生產中,一個月能賺2000元左右;還有一種參與模式為折股量化,拜泉鎮有222戶貧困戶每戶貸款5萬元投入到企業中,貧困戶可將分紅投入到基地變成股金,擴大分紅額度。拜泉鎮一心村貧困戶馬金友是因病致貧戶。他告訴記者,看大棚效益挺好就入股了,紅利變成了股金,已經拿到了收益。孫占和和馬金友同村,也是貧困戶,他貸款5萬元入股大棚,不僅一次性拿到3000元分紅,還拿到1000元的折股量化收益。
在拜泉縣德潤黑木耳全產業鏈項目基地,食用菌菌包生產線也是一片忙碌場面,這裡年產食用菌菌包能力達5000萬袋,在這裡打工的都是附近居民,貧困戶優先。
拜泉縣委書記劉雁冬介紹,拜泉縣依托德潤黑木耳全產業鏈項目探索建立了三種扶貧模式:一是扶貧資金投資收益扶貧模式,由拜泉縣投入資金用於企業發展,按年返還扶貧資金投資總額6%的收益,返還期為15年,計劃貧困戶人均分紅1500元,可帶動貧困人口1098人;二是產業促就業扶貧模式,通過黑木耳產業發展,可吸納勞動力260人,其中貧困戶72人,人均務工收入達1.2萬元。食用菌菌包廠安置就業人員90人,其中貧困戶53人,年人均務工收入2萬元;三是戶貸企用企還扶貧模式。拜泉縣已為貧困戶發放扶貧貸款1700萬元入股企業,企業負責償還本金。從今年開始,企業連續3年每年為566戶貧困戶無償提供食用菌菌包,扶持貧困戶自主經營,戶均增收2800元以上,可帶動貧困戶1300人。2017年德潤黑木耳全產業鏈項目通過三種扶貧模式帶動貧困人口1223人,今年預計將帶動貧困人口2523人。
發展蔬菜產業促增收
和拜泉縣不同,蘭西縣冬季棚室生產主要以發展蔬菜產業為主。
在蘭西縣紅光鎮義發村蔬菜基地,村支部書記於忠友帶領記者參觀了高標準現代化的棚室生產場面。這個蔬菜基地有8棟溫室,12棟冷棚,由哈爾濱佳美溫室設施有限公司投建。記者走進其中一棟溫室看到,雙層骨架建設的溫室上有三層棉被,不加溫不取暖室內溫度達22℃,果蔬種植就像養花,底料是蚯蚓糞和草炭土。該公司於彥國向記者介紹,溫室發展有機種植模式,有好東西不愁賣,這一季的草莓、黃瓜、西紅柿、尖椒等都是通過私人訂制進行銷售,產品供不應求。
於忠友說,這個蔬菜基地一年給村裡上交12萬元,帶動貧困戶分紅,2017年為72戶貧困戶戶均分紅1660元。蔬菜基地雇工都是村裡的居民,女工月薪3000元,男工月薪4000元,2017年用工近50人。
從裸地生產到冬季棚室生產不停歇,蘭西縣蔬菜產業發展不斷提檔升級。蘭西縣蔬菜辦主任楊柳說,蘭西縣以打造“北菜南銷”基地縣為定位,強基地、建龍頭,打品牌、拓市場,蔬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貧困人群參與到蔬菜產業發展中,實現產業發展和促進貧困戶增收的雙贏。
“共享賬戶”享分紅
東極撫遠,黑土地上白雪積得很厚。“東潤果蔬”,一處規模不小的果蔬基地。進入溫室,記者看到,西紅柿秧有2米多高,村民正在忙著采摘西紅柿。這個基地是2014年建設的,有12棟溫室,35棟大棚。東潤果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文有告訴記者,基地發展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從2015年元旦供應果蔬開始,反季銷售模式效果很好,除了供應撫遠本地市場,在同江市和哈爾濱市都設立了銷售點。冬季棚室生產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眼下用工30人左右,都是當地低收入群體。施文有說,這個基地政府參與投建,企業有責任帶動貧困戶增收,除了鼓勵農戶承包棚室,企業2017年向撫遠“共享賬戶”交6萬元,用於為貧困戶分紅。
據悉,從2016年開始,撫遠市探索建立“共享賬戶”精准扶貧,集納興邊富民、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紅利,讓貧困戶共享政策紅利和公共資源、資產收益。
我省多地積極探索扶貧模式,通過“穿針引線”,貧困戶紛紛加入到冬季棚室生產中。寒冷的冬季,棚室裡一片火熱的生產場面,這是冬天裡蓬勃向上的力量。
(來源:黑龍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