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鋼回答提問(中評社 蘭忠偉攝) |
第三,科技體制的改革向系統縱深發展,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結構優化了,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主導作用明顯了,國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適應了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得到了加強,創新政策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第四,科技創新的力量從過去的科技人員為主向社會大眾轉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在“雙創”熱潮中產生的眾創空間,有效服務了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們已經有4200多家眾創空間、30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企業加速器和150多家國家高新區,形成了創新服務的一個生態網絡、生態環境,服務了近40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去年新增的就業就200多萬。科技外交也為國家的總體外交服務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大家去年看到我們主場的國際外交活動,比如說“一帶一路”高峰論壇、G20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峰會,這些都留下了鮮明的科技創新的印記,創新政策對話更加深入,科技夥伴網絡不斷拓展,合作手段也更加的豐富。但是在這些成績面前,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需要我們登高望遠、居安思危,面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持續發力,使科技更好地為造福人民、發展經濟、保障安全來作出貢獻。
(中評社報道組:林艶 郭至君 蘭忠偉 臧涵;後方支援記者:張心怡 李娜 韓芸玲 袁郭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