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21日電/大陸發佈的對台31條措施(全稱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幅度大、內容深,是大陸對台工作的重大舉動,在台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和震動。
中央網路報今天“點評”專欄說,民進黨政府立即向各界發出警告及限制,但是各界鹹信台商台企台青及各界相關人才,都懂得如何掌握來自大陸的機遇和優惠政策,所以政府的警告或限制效果將很有限。政府也不能不研擬正面的政策措施,否則更不會受到民眾認同。
民進黨政府採取擅長的“正名”手段,否定大陸的措施是惠台,指其為只是“對台”,並於31條發佈後的十六天,回應發佈了“八大強台策略”,號稱四大面向、39項措施。結果輿論的反應很不怎麼樣,視為空洞、貧乏、不夠具體、缺乏戰略等等。平實而言,如果39項措施能夠產生正面效益,那麼或多或少都對台灣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而這當然也是政府最為期待的。
專欄指出,只是這39項愈有效益時,愈對民進黨的執政構成諷刺。試問,如果沒有大陸的對台31條時,會有政府的強台39項嗎?這39項完完全全是因為大陸先採取了吸引台灣社會的措施,才受到刺激而制訂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39項能夠產生效益,便是大陸的31條所引發形成的。而無論是31條或39項,受惠者都是台灣各界,各界都應該加以歡迎。
顯然大陸和民進黨政府正在進行一場台灣民心的爭奪賽。在這場賽局中,無疑大陸的籌碼和資源是遠勝於民進黨政府,然而,畢竟台灣是學習、生活、成長的地方,只要執政者有所作為,就不必憂慮人才及智慧過度西進。只怕是政府空有口號,無法招架大陸持續而來的各項對台實質措施。
專欄說,人往高處走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當大陸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時,台灣的人才不可能不加以考量。客觀的的現實是,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展極為快速,其GDP從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全球第十五位,於1980年就升至七位;1980年大陸的GDP僅為美國的10.78%,去年已升至美國的65.5%,並從2010年起就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此一發展過程必然提供了全球各地包括台灣許多機會,所以對大陸“戒急用忍”是自喪機會。尤其當大陸向台灣提供優惠政策,而台灣執政者卻阻撓甚至懲罰欲予接納的民眾時,必不得人心。又若大陸持續惠台,台灣執政者跟著設法強台,雙方形成面向台灣社會的良性競爭,那麼整個台灣與所有民眾便都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