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元山(左)及葉文祺呼籲政府盡快增加土地供應。 |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研究報告,總結出香港土地規劃存有“住得細、造得少、估得低”三大困局。該基金會副總幹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表示,問題根源在於港府過去一直低估土地需求,需要再加快步伐增土地供應。基金會物色到兩幅位於西貢十四鄉的山坡地皮,初步估計可建3萬個公營住宅單位,可供政府考慮發展。
支持香港大規模填海
對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預期最快本月底將進行公眾諮詢,黃元山指出,專責小組集中討論的是長期供應,例如中部海域進行大規模填海等。而上述山坡地皮屬無規劃用地,不處於郊野公園範圍,亦不在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相信發展時間快於填海,料可解燃眉之急。他又強調,長期而言,支持政府大規模填海,但建議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估算,未來10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只有21.74萬夥,低於港府提出的23.7萬夥,更較長策會提出的28萬夥欠缺逾6.2萬夥。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葉文祺指出,主要由於未來10年政府依靠改劃土地用途增加土地,但由於部分涉及綠化地帶的改劃,可能面對強烈反對意見,亦涉及新發展區收地等程序,令供應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公營供應缺口或逾6.2萬夥
葉文祺進一步指出,由於港府忽略了土地改劃時間增長(延長了6個月至1.5年),私人住宅發展耗時增多(增加8個月至4.8年),以及新盤越來越細等因素。他續稱,港府過去亦低估了土地需求,過去10多年停止大型填海造地及發展新市鎮,“熟地”已幾乎耗盡,未來10年的公營房屋供應中有約七成涉及改劃土地,促請港府透過改劃土地用途,提供興建更多住宅。
團結香港基金推算,香港未來30年需要增加9000公頃土地,是政府《2030+》報告估算4800公頃的1.88倍。黃元山解釋:“首先,《2030+》原文是指‘至少’需4800公頃,第二,《2030+》並未計入改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的需要,基金的數字是基於港人將‘住鬆一些’,居住密度比現在降低。至於30年多9000公頃能否達成?我相信絕對可以,因為以前都試過,只是過去十多年停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