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網評:北大校長致歉書是種“求真”精神
來源:東方網 作者:楊玉龍
5月4日,北京大學舉行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北大校長林建華發表主題為《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的講話。在講話中,林建華將“鴻鵠”的“鵠”念成“hao”,這引起了廣泛關注。5月5日,林建華在北大未名BBS上發表致歉信。林建華坦言“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有網友表示:為敢於承認錯誤的校長點贊。(5月6日《北京青年報》)
北大校長出錯,前兩日的確有在朋友圈傳,很明顯“鴻鵠”二字戳中了北大校長的“盲點”,從視頻中可以看出,當林校長讀到“鴻鵠志”的時候,他突然停頓了下,把鴻鵠(hong hu)讀成了(hong hao)。而且,這樣的視頻廣為傳播後,也引起了一部分網友的批評。這可以理解,畢竟校長在這樣一個重要場合的講話,代表著一校之形象。
不過,通過道歉信,對於北大林建華校長出錯的成因,能夠讓人理解。比如,“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面的注釋得到的”……誠如其言,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可以說,林校長的致歉信勾連出了一個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
其實,知識是無窮的,我們每個人即便擁有再好的學習條件,擁有再強大的精力,終歸不能學盡天下所有的知識,總會有知識的盲點存在。這些盲點,對於他人而言或許是“易如反掌”,但輪到自己就可能是“難比登天”,當然還會有一些無心的低級錯誤也會讓我們暴露自身之短板。但筆者以為,這些都無關緊要,這就是我們真實的自己。
由此,對於他人出現的錯誤,我們就不應該耿耿於懷,而更應多些寬恕與包容,更沒有必要拿著別人的錯誤無限放大,甚至當做談資。須知,在嘲笑、責罵他人錯誤的時候,未嘗不是在嘲弄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知識短板。由此更可以言之,我們更沒有必要將所有的知識盡收腦中為目標,因為人之精力遠不能做到此。
|